? ? ? 2014年頗為坎坷,從4月份至深圳,進入一家號稱有1300人的互聯網硬件公司,本以為可以在此工作良久。萬萬沒想到,在進入公司第二個月時就開始裁員,緊接著發不出工資。#想想也是蠻醉的#于是就開始了坐等工資的不歸路,2014年已經完結,依舊還有拖欠三個月工資。不過如領導所說,我還年輕,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所以不發薪酬不會對我有太大的影響。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當時在那堅持幾個月也未必是沒有收獲。
? ? ? 也許可以學的更多,但是當時略微浮躁,本是一個好好的機會沉淀,向身邊的同事請教很多東西,結果大多數都是閑聊或是抱怨。與現在的公司相比,之前的公司組織架構和產品管理確實是走在前面的。前公司將終端硬件、終端軟件和平臺三大部分分開,但是同屬一個副總分管,這就保證了不管是硬件產品、軟件產品還是后期服務都由一個人來拍磚,并且對于三方面有一個全局的控制。由于同屬一個大部門,硬件、軟件和平臺三部門關系也較好,同事關系和諧對于在工作中保持信息對稱有益無害。盡管同屬一個部門看起來只是行政上的一個規劃,但是團隊的凝聚力終究是與生俱來的。不過由于大部門與市場銷售關系較遠,再加之分管的領導又存在所謂的權利爭斗,產品總是不能為銷售服務,似乎也不以市場為導向,于是導致所謂的戰略錯誤,庫存積壓,后來又多種原因導致資金鏈斷掉。
? ? ? 于是在發不出工資的情況下,被投資方要求整管各個部門,出現了營銷中心這個大部門,而終端軟件產品又被歸于中心下面產品市場部這么一個奇怪的部門,產品以市場導向當然沒錯,畢竟盈利是前提,不知道這樣的組織架構會不會導致軟件產品與硬件和平臺太過脫節,也沒有機會去體驗后面的優劣了。
? ? 11月份到新公司實屬無奈之舉,盡管前領導已經跟我分析此公司的種種劣勢,我毅然決然,生活所迫當然是一個原因,另外在沒有事情做的幾個月已經快要閑瘋了,領導可以很淡然的看心理學,思考整個行業的發展,規劃公司新的產品等等(當然并不代表他沒有不焦躁的時候)。在我看完《演說之禪》,將一個PPT做了三個不同風格的版本,又看了幾本關于產品的書后,終于坐不住了。剛來新公司之際完全絕望,當我發現部門老大技術轉產品,其他三位都是技術出身的時候,整個人斯巴達。盡管有兩個轉產品已有一段時間,但是在五個人當中,只有我一個是文科的知識背景,還是中文系這么純文的學科背景,這意味著我們的思維方式、知識背景完全不一致,而我在這個部門基本上不太可能找到很容易與我有共鳴的人。(前領導經管專業出身,身上文科氣息較為濃厚,又是豆瓣資深粉,閑時聊聊最近看的書,上映的電影之類,頗為興奮。再加之部門其他人均為理工科背景,亦不怎么愛讀書,所以他每次有好書分享時,也就我聽得最多最為仔細,也會去看。這種認同是相互的,在工作中也亦是十分難得的。)果然在后面開會,會發現另外幾位完全是工程師思維,當然一些技術的術語他們幾個可以完全嘲笑我什么都不懂,領導一般會特意的說這個估計小胡不懂,不過我確實不懂。也不知這樣是好是壞,盡管說做產品需要了解一定的技術,但我依舊不覺得我有必要去看研發做各部分模塊所采用語言及實現方式之類。(不知未來是否會后悔沒好好聽此類事宜)新工作開始之初,實際上是帶著排斥的心理,經常帶著不耐煩的口吻與部門領導講話,萬幸他是程序猿出身,又比較和氣,絲毫不在意。(這個性格似乎很適合做產品但又很不適合,產品確實需要耐心,但是在我看來還是需要強勢一些,太過怯懦其他人根本不會把你當回事,畢竟沒有權利授予只能靠自身氣場去補了)
? ? ? 新公司的組織架構應該是一團糟,傳統做硬件導致硬件部門任情任性,基本埋頭做自己的事情而不與其他部門溝通,還有形成硬件、軟件、平臺服務三位一體的概念,在客戶的功能還沒開始開發的情況下,就打算將做好的硬件產品發貨給客戶了。這個真是讓人醉了,這公司竟然到現在還沒破產。當然在此公司也深感做傳統行業的不易,硬件供應和庫存是一大難題,前方的銷售人員并不能模糊的估算設備的數量,一旦過少,供不應求,失去機會。一旦過多,擠壓庫存,成本損失。市場也是變幻莫測的感覺,何況這一行業又受國家政策的影響。
? ? 前兩天給領導看啟示錄中的幾句話,硬件為軟件服務,軟件為體驗服務。領導笑笑說,我們連第一步都做不到。深圳很多硬件公司應該都會面臨類似的情況吧,這也是媒體經常所說智能硬件的問題,深圳的硬件技術和水平當然沒問題(山寨水平也是一流),可是缺乏產品的理念,懂硬件又懂軟件的人太少。(前公司一項目經理硬件相關出身,又懂軟件,還在我們產品部浸泡了一年,于是新工作薪酬漲幅60%,羨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