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簡書社區,90后的天下,你認同嗎?
做為一個90后,看完之后,百感交集。
從文章中了解到,作者淡月阿姨是一位60后,跟我父母差不多大。淡月阿姨在文中聊了一些簡書鉆出來后的困惑,以及對90后的看法,并表達了自己對“簡書里是否還有大齡作者空間”這個問題的觀點,與標題呼應。
最后帶著樂觀與看開的心態,得出了一個結論:60后在簡書唱不了主角。
看到這個結論時,我是有一些的怨氣的。因為,您把我們90后,放在了你們的對立面。
或者更進一步說,您沒有去了解過我們,即使你在文章有提到自己是一位90后先生的母親。在您的文章里認為,90后要尋求外面世界的話語權,積極參與到世界,代表著希望。
可事實呢,并非如此。真正的現狀是,大部分的90后,都很喪。
可能您不太能懂喪的含義,大概就是:不相信會有更美好的明天,也不相信通過努力,堅持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我們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甚至不知道應該把什么當成目標去奮斗。
是不是跟您腦海里對90后的評價完全不一樣?跟您分享兩個小故事。
故事1:
大概半年前,我的技術團隊里招進來一個男生,比我大一點。性格內向,不擅溝通。招他進來是因為看中這個人的踏實與靠譜。那段時間公司項目非常忙,初次進入團隊之后他必須要學習大量的新技術并且快速上手,所以對他而言壓力非常大。
他也意識到自己可能無法輕松的勝任這份工作,所以他決定努力來度過這段高壓期。正常的下班時間是6點,他每天會工作到11點。
然而不擅溝通成為了他的一個最大的缺點,老板始終認為低效的溝通會嚴重影響項目進度,加上他的任務幾次都無法順利的按時完成,最終他沒有通過試用期,被老板開除。
他投入了200%努力的工作,最終舍棄了他。
后來我總結這個事情,如果我能夠做的更好一點,其實完全可以有不一樣的結局。嚴格說來他沒有錯,只是成為了我成長的犧牲品。
他離職的那天晚上,我請他吃飯。作為他的項目負責人,非常自責,我有能夠大概體會到他那天的心情。我比較擔心會因為這件事情對他造成比較大的打擊。所以我坦誠的跟他分享了我們這個行業可以嘗試的發展規劃,他需要補足那些知識,并且告訴了他許多他還沒有領悟到的行業潛規則,最后跟他慌稱,是團隊無法跟客戶交差,所以隨意找了一個人來背鍋,才決定開除你。我寧愿他怨恨我們整個團隊,也不愿意讓他自己認為自己不行,這樣的打擊對他這樣的性格而言,可能太難承受了。當然我也不太確定這樣對不對,我只是在用我認為能夠降低傷害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情。
故事2:
前不久公司招來一個實習生,技術知識稍微差一點,不過卻正如你認為的90后那樣,初入社會,期望能夠爭取這個社會的話語權,充滿了自信與希望,她給我的印象就是有沖勁,并且自我介紹時說學習能力很強,抗壓能力超級強。
可是現狀并非如此,進公司兩周時間都無法獨立完成一個小功能。對公司而言這樣的狀況是完全無法接受的。換成是一年前的我,必定是批頭蓋臉一頓臭罵。正如我之前的領導對我那樣,工作稍有差池,絕對得不到一個好臉色。
這就是我們90后。一個接著一個投入社會,一個接著一個被現實打擊,然后一個接著一個變得很喪。只有少部分人,能夠成為了您說的希望。
我們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去面對現實一次又一次鋪過來的打擊,也想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努力仍然無法追求到自己想要的。我們也沒有一個健全的認知與健康的心理為自己疏導,我們并非總是能夠一次又一次的重整旗鼓。
我們不知道怎么去愛,怎么去珍惜,所以會錯過一輩子都不想錯過的人。跌跌撞撞中,我們最后活成一座座孤島。
90后大多數,不是什么主角,也不是什么生力軍,只不過是一群迷茫的無頭蒼蠅,在茫無目的的成長中不知所措。
所以我其實更想看到的是,您把我們90后放在你們這一邊,這里,有我們,也有你們。如果能偶爾有一個人生經驗豐富的長輩,在關鍵時候告訴我們在迷茫時應該怎么應對,那該是多好的一件事。我想你們應該有智慧,透過我們樂觀開朗的外在,看到我們無助的內心。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里》有一段在80,90后中廣為流傳的一段對白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生活是否總是如此艱難?還是僅僅童年才如此?
“always like this.”
總是如此。
廣為流傳的原因是因為他告訴了我們生活的部分真相。讓我們在無助與迷茫中能夠獲取一些力量。
而這,也是我們90后,期待與你們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