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的職業規劃總是如此的low
針對職業規劃,百度百科這樣解釋。
職業規劃是在第一:個人內在要素包括職業性格、興趣、職業價值觀等,第二:本身的商業價值包括已具備的知識,技能,經歷,人脈;第三:外在環境要素包括宏觀產業、組織、家庭等3個方面15+種要素綜合分析與權衡的基礎之上確定出一個人當下時間狀態的一個最適合的職業發展方向,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合理的安排及計劃。最重要的是,職業規劃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每個人要根據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自我規劃,最終實現自我目標和價值。
但當實際詢問周邊人們的職業規劃是怎么樣的時候,得到的回復往往是要在幾年之內由技術工程師做到部門主管再到部門經理,抑或在目前公司工作幾年后憑借經驗跳槽到行業內更出名的其他公司同樣崗位獲得高薪,再就是在公司干到35歲后獨自創業。
結合百科的解釋分析以上的職業規劃,算是合理和正確。但是這些職業規劃中卻隱藏著一個潛在的問題,那就是嚴重的封閉性和缺乏遠瞻性。
你可能會說,我的職業規劃都是結合自身能力、參照以往過來人的經驗、基于大環境慎重考量的,沒毛病。
在此,我們通過層層分析來透析其中的種種問題。
職業目的的模糊性和自身環境的安逸性導致未來規劃的封閉性。
無論是誰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有能力價值的勞動力。當我們踏上社會后,無論是擔當什么樣的職業從事什么樣的崗位,我們的目的都是出賣自身價值來換得金錢,這就導致在制定職業規劃的時候往往都是以獲得更多的金錢作為目的,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我們往往忽視了更多金錢是以更多時間和更多的能力價值進行等價交換的,但時間這個因素又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能力價值又往往可以通過更高等的學校教育來獲得,可以想象在這個可替代指數高漲且殘忍無情的環境下如果依然只以金錢作為職業目的來規劃未來的職業道路是多么的愚蠢。
所以職業規劃須拋開薪水這個封閉因素,以職業上的強不可替代性為首要考量因素,而不可替代性的首個目標就是成為強力的復合型選手,即在自己擅長的職業領域內進行廣度的擴充,工作的內容需要規避dirty work,能夠兼顧高廣度知識的崗位和職業才是我們需要規劃和向往的。
比如同樣是學財會出身的人,同樣的工作了3年,一個一直做審計做到審計經理,一個依然是普通職員但是三年內即做過審計,又做會計,還搞證券,同時自學法律,最后搞起了IPO項目承做,后者的最后薪資是前者的幾倍。
我們的最終目標都是實現財務自由,即被動收入能夠覆蓋為了滿足自己欲望而產生的支出,一心的悶頭搞技術或者過分的為某一特定的職業崗位付出所有是潛在的陷阱,一個只懂編程的程序員無論是做到經理級別還是跳槽去高待遇公司,他只能是一個超高級的程序員,如果正確的規劃職業道路,先做程序員再做運營最后做產品,那他的未來將無法估計,畢竟BAT中的兩大當家都是這樣走來的。
認知的匱乏和思維的落后導致職業規劃缺乏遠瞻性。
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無論我們從事什么樣的崗位,做什么樣的工作,我們創造的價值終究是有天花板的,因為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性的。在有限的條件下,若想創造無限的價值就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老式的一個職業路走到底的方式已經成為財務自由的絆腳石。
社會在變,世界在變,我們的職業規劃也必須時刻保持變化,且這種變化往往需要翻天覆地。
如果馬老板一心為英語教學奮斗終身,哪來阿里。如果咪蒙保守的一直待在南方都市,如何雇傭月薪5萬的助理。如果徐逸死心塌地的在AcFun老老實實的搬磚,便不會有今天的B站。
他們的職業規劃路上處處充斥著對先進知識理念和超前商業思維的追逐,這兩點往往是職場人所匱乏的,閉關鎖國式的職業規劃哪來未來可談,有的只是閉門造車和油鹽醬醋外的零花錢。
無論什么行業,職業規劃一定要基于未來的社會走向、超前的價值理念、豐富的認知體系和創新的思維模式來細細斟酌,而非固有的照搬所謂的老一套舊時經驗,這就需要我們在從事工作的同時自發的學習吸收豐富的知識,拓展認知,提高思維廣度和深度,而不是做一個吃飽就自足的井底之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放棄自由時間的消費,而是用學習來讓它充實和有意義
如果一個人逐漸變得不凡,那他的職業會low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