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總會把那些棱角都打磨干凈,留下圓滑世故來對抗這個世界的冰冷。
這個季節令所有人向往,但是要畢業,要高考,要工作,卻讓我們焦灼迷惘。
離家,離校,離故鄉,任何一次的告別都會讓我們有難以割舍的痛和傷。在這個冰冷的社會里,我們學著保護自己,于是習慣性的把自己情緒和壓抑轉化到別人身上。
a師姐是我的校友,和她認識,也是因為我們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所喜歡的地方。于是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朋友,她漂亮,也很會攝影,生活中的交集也并不多。
每次都能在朋友圈看見她對其他人好壞是非赤裸裸的指點,剛開始一兩次大家覺得都是朋友,沒必要想得太多,后來每次都這樣,讓其他人常常很難堪。
朋友圈也好,真實生活也罷,我們都需要一份基本的體面與尊嚴,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和看法本來就不一樣,沒必要讓別人難堪,去凸現自我的優越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想到前段時間特別火的白百合出軌事件,一群吃瓜群眾立刻撲上去,開始撕逼,說什么自己早就不喜歡這個女星,當初就不看好她呆在娛樂圈。恨不得分分鐘劃清界限,來標榜自己清高。
大把人,這樣一遍又一遍的反復咀嚼別人脆弱和缺點,她人的弱點和不足,終于成了每天上班上學枯燥生活躁動的理由,寫下自己違心的觀點,等著那些滿足虛榮心的點贊。
大批媒體和網絡也這樣跟風給每個年輕人貼標簽看到八零后有人創業成功于是是勤勞奮斗的一代,看到九零后有人中途退學,于是就是垮掉的一代,看到零零后在追星,于就是是腦殘。媒體依靠著這樣的標簽炒出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熱點。
習慣性地去否定別人,習慣性地故意把別人的缺點當段子講出來,就如同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寫的那樣“我們痛苦的不是為什么發出笑聲不去思考,而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為什么會笑,不會思考”
有些人為了不讓她們嘲笑,在很多時候選擇遷就和不思考,成長本來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你越是執著于用一定的數據或標準去衡量一些差異和不平衡,在某天你終于發現你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尊重他們,尊重她們的成長過程,克服想要急切否定傷害其他人的快感,和獲得別人目光關注的匱乏感,你才會成長,而不是僅僅只是年齡這個數字的增長。
人的成長,首先在于認識自我,走進他人,看見世界,看清自己,你其實沒有那么厲害到不可替代,也沒有必要僭越原本的真相對她人否定,你才能在他人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
成熟而淡然的靜氣,則為一種呼之欲出的美麗!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