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酒嫁西風,泊雨江湖。我自小便愛那些墨下含春秋的詩詞,不管是桃花庵下唐生的閑然無爭,還是醉翁亭旁太守的寬簡不擾。詩詞于我,如蘭亭遺芳一般,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情感載體。
詩不讀白,詞不讀煜。也許身處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我們已經不能理解很多詩者當時所處的社交困境和仕途失意了,但這些文字,在詩者和讀者之間,還是存在千絲萬縷的情感共鳴之處的。
我個人偏愛陶潛的風格,李白的才氣,納蘭的金字和李商隱的韻腳。當然,還有王羲之的古今第一行書。今天分享的這首詞,是我至今讀到的所有宋詞里,我最喜歡的一首。這是去年,我偶然在媽媽送我的《宋詞三百首》里邂逅到的一首詞,三遍讀完,恍覺驚喜!但令我詫異的是,網絡上居然很難找到整首詞的全文和賞析。吾雖不才,偏愛有偶,我才準備寫一下這首詞的全文賞析。
洪適的《漁家傲引》,共有詞十二首。詞前有駢文“致語”,詞后有“破子”、“遣隊”。十二首詞分詠漁家一年十二個月的生活情景,從“正月東風初解凍”起,至“臘月行舟冰鑿罅”止,詞體與《漁家傲》無異。同樣的形式,歐陽修也用漁家傲填過一年十二月的“另一版本”閑適風格宋詞,但歐陽修版的,我認為“官味兒”比較濃,帶有一種隱含的“為官多年向往自由但又不知所從”的感覺,感覺像不問世事的高人隱者之筆卻暗藏一些不自然的政治色彩,而洪適寫的則更為自然流露,所以我選擇做這首的賞析。這整首詞的風格統一,上下片分別敘述當月的季節特色和對應的漁人生活。
因為網上很難找到這首詞的全文解析,所以我一番考究之后,發現《漁家傲引》的詞背景不是統一背景,我認為應該是洪適幾年內在各地漁家的所見所感,創作心力比普通詞要困難得多。
【原文及賞析】
正月東風初解凍,漁人撒網波紋動。不識雕梁并綺棟,扁舟重,眠鷗浴雁相迎送。
溪北畫橋彎?蝀,溪南古岸添青葑。長把魚錢尋酒甕,春一夢,起來拈笛成三弄。
一月詞背景無考。
首詞從一月份開始,東風破春,萬物蘇醒。上片著筆于冬末春初時節的漁家景意,下片著筆于宋時漁舫小戶濃厚的生活氣息。眠鷗帶倦,浴雁剛蘇,這樣的季節里,魚兒想必也比臘月寒冬更活躍了些,因此,漁人生活才能些有結余而“長把魚錢尋酒甕”。?蝀是彩虹的一種別稱。一月詞沒有換韻,其中的“眠”、“浴”、“拈”皆是金字。
試想,春寒未消,小菜小酒小睡之后,坐在船屋頭,興來一曲梅花三弄,自然愜意至極,還哪用去管它大戶人家的“雕梁綺棟”呢?
二月垂楊花糝地,荻芽迸綠春無際。細雨斜風渾不避,青笠底,三三兩兩鳴桹起。
新婦磯邊云接袂,女兒浦口山堆髻。一擁河豚千百尾,搖食指,城中虛卻魚蝦市。
二月詞背景無考。
二月春綠,小雨淅瀝,但魚兒要比一月份活躍得多。這時,微風小雨是不能影響漁家兒女的勞動熱情的,大家紛紛敲打起了掛在船舷上的桹以趕魚入網。天云接衣袂,遠山堆發髻,大家都在開心地打漁,包括漁家女性也貢獻了一份力。河豚的價格很貴,古代一般是貴族王戶的桌上饕餮,城中魚蝦成市,漁家生活出現了一片繁榮和氣的景象。
詞于這里,主要表現在初春二月,漁人生活忙碌而充實的意境。其中,下片對“新婦”和“女兒”的描寫非常傳神細致。
三月愁霖多急雨,桃江綠浪迷洲渚。西塞山邊飛白鷺,煙橫素,一聲欸乃山深處。
紅雨繽紛因水去,行行尋得神仙侶。樓閣五云心不住,分鳳侶,重來翻恨花相誤。
三月詞的背景在今浙江省湖州市,今湖北省西塞山原為“東塞山”。
三月多陣雨,因此這里用了“愁霖”一詞來表現。唐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中曾寫過“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因此上片中有化用的痕跡。欸乃,是唐代起便有記錄的一種漁歌號子。下片中“紅雨”,在這里指落花流水。“神仙侶”和“分鳳侶”的“侶”字,對比上片的韻腳,在這里均應讀“LU”。“翻恨”在古詩詞中出現較多,可以通“反恨”。
三月的漁家生活因天氣原因,又恢復到一種平靜的狀態。流水無情,落花卻依然有意,下片隱含了漁家兒女的一些懵懂情愫和相思。
四月圓荷錢學鑄,鱗鱗波暖鴛鴦語。無數燕雛來又去,魚未取,釣絲直上晴蜓聚。
風弄碧漪搖島嶼,奇云蘸影千峰舞。騎馬官人江上駐,天且暮,借舟送過滄浪渡。
四月詞背景無考。
古時的人們又稱四月為“清和月”,意為晚春初夏時節的“天清氣和”。詞中上片描寫到圓荷、暖波、鴛鴦、蜻蜓等意象都符合“清和”,給讀者一種舒雅愜然之感。天氣倦暖無雨,人自然也倦,所以上片有“魚未取”的細節作為點睛之筆。詞下片一開始就以“搖”、“蘸”二字擬人,生動感十足。清風浮云,朗氣乾坤,漁人緩緩搖著船兒送一位行官過江,畫面感讓人體會深刻。
五月河中菱荇遍,絲綸欲下相縈絆。卻掉船來芳草岸,呼侶伴,蓑衣不把金章換。
碧落云高星爛爛,波心舉網星光亂。躍出鯉魚長尺半,回首看,孤燈一點風吹散。
五月詞背景無考。
上片“菱荇”和“水中藻、荇交橫”指的是同一種水生植物。清朝的王士禎寫過“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所以絲綸在此處指魚竿的魚線。
下片中,時分已是晚間,漁人看到的星空是水中倒映出的星空,泛波起網,收獲了一條大魚,波紋在水面擴大后,芳草岸邊的船塢燈火在倒影里被打散。這個地方值得大家細致體會,結合上片末句“蓑衣不把金章換”那種不問官場世俗,只問菜米油鹽的漁人心境,下片末句卻略帶矛盾地拋出了些許漂泊感,這里應該是筆者自心對隱者生活認識的自我矛盾。
六月長江無暑氣,怒濤漱壑侵沙觜。飐飐輕舟隨浪起,何不畏,從來慣作風波計。
別溆藕花舒錦綺,采蓮三五誰家子。問我買魚相調戲,飄芰制,笑聲咭咭花香里。
這里我首先要說的是,上片的“觜”、“畏”和下片的“制”,屬于方言韻腳,即洪適的家鄉話(今江西一帶),在這里讀“居”、“遇”和“記”音。我認為,賞鑒古詩詞如果不是在高考背景下的話,應該盡量使用方言韻腳閱讀,對整體理解和原始美感都有益處。
六月詞背景在今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一帶。
六月的長江面上是很涼爽的,甚至正值潮期。“從來慣作風波計”在這里既是對生活浪潮的無畏也是對生活浪潮的無奈。
下片中描寫到當時已到蓮子熟時,采蓮童子的天真稚氣則更是襯托出上片的“風波計”。其實不只是漁人,世上哪一個人,不是在生活的悲喜中奔波呢?
七月涼秋飛葉響,長吟杳杳澄江上。禿尾槎頭添一網,絲自紡,新炊菰飯更相餉。
渡口青煙藏疊嶂,岸旁紅蓼翻輕浪。鸂鶆沈浮雙漾漾,聞鳴槳,高飛拍拍穿林莽。
七月詞背景在今廣西省都安縣一帶。
七月流火,氣則入涼,所以古時稱七月為“涼月”。“禿尾”和“槎頭”是在兩廣一帶的人對鰱魚和鳊魚的俗稱。古時的兩廣有很多人吃野稻和菰米兩種主食,配上即網的大魚,是田園生活中的上選美食。下片對景物的描寫非常細節立體,極具空間感和畫面感。遠炊近浪,鸂鶆漾漾,好一幅涼秋山水畫!
八月紫莼浮綠水,細鱗巨口鱸魚美。畫舫問漁篙暫艤,欣然喜,金齏頃刻嘗珍味。
涌霧驅云天似洗,靜看星斗迎蟾桂,枕棹眠蓑清不睡,無名利,誰人分得逍遙意。
八月詞背景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
如果說兩廣一帶的秋季美食是菰米和鰱魚,那江浙一帶的秋季美食一定是莼菜和鱸魚了。“艤”意為“停船靠岸”的意思,說明此刻漁人享受美食的心情。“金齏”指江浙一帶通講的“金齏玉膾”,是上好的鱸魚湯食之意。
下片,仲秋的晚間天氣很好,星月通行。躺在船上不想入睡,不爭權貴的話,誰人有我逍遙快樂呢?
九月蘆香霜旦旦,丹楓落盡吳江岸。長瀨黃昏張蟹斷,燈火亂,圓沙驚起行行雁。
半夜系船橋北岸,三杯睡著無人喚。睡覺只疑橋不見,風已變,纜繩吹斷船頭轉。
九月詞背景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
晚秋氣朗依舊,但風多為大風,古人稱此月為“霜月”,這表現了晚秋時節差異明顯的晝夜溫差。上片分別寫了“蘆葦”、“楓葉”、“瀨流”、“燈火”、“飛雁”等六個意象,但其實都是在突出一個“風”字。
下片,漁人把船系在橋頭,便閑飲醺睡了。睡著后系船的繩子被風吹斷,船便漂動了些。這里的“睡覺只疑橋不見”一句讓我非常喜愛,讓我想起了杜甫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我把船系在橋頭,我知道夜間風大,但我擔疑的是橋離我遠去,而不是我離橋遠去。天大地大,到處皆可為我的容身之所,江湖一葉,四海萬家,活得快樂就足矣。
十月橘洲長鼓枻,瀟湘一片塵纓洗。斬得釣竿斑染淚,中夜里,時聞鼓瑟湘妃至。
白發垂綸孫又子,得錢沽酒長長醉。小艇短篷真活計,家云水,更無王役并田稅。
十月詞背景在今湖南省長沙市一帶。
十月湘江,晝槳夜笙。斬來新竹做成明年用的魚竿,“湘妃”在這里既指做魚竿用的湘妃斑竹,也指漁人做魚竿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因為湘妃是古時帝堯的二女兒,相傳有“淚灑斑竹”的故事,是忠貞愛情的代表人物,后來在湖南被民間寓為“湘水之神”,漁人做新竿,其中寄祈了湘君的守護,這表現了漁人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下片將漁叟的家庭環境描寫更是形象生動,一代又一代漁民生活地承接和交替,雖物質生活不達豐滿,要為生活勞計,但怡然安適的生活又無欲無求,平凡而又充實。
子月水寒風又烈,巨魚漏網成虛設。圉圉從它歸丙穴,謀自拙,空歸不管旁人說。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獨釣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結,長歡悅,不知人世多離別。
十一月詞背景在今陜西省略陽縣一帶。
十一月又稱“子月”或“辜月”,均是“吐故納新”之意。詞上片寫了漁人因風大網破而無獲而歸,雖可以自嘲計拙,但絕不管他人言語,表現了漁人曠達開朗,悠然自在;下片則筆鋒急轉,寫出“醉眠”與“獨釣”,又寫出“衣百結”,表現了漁人這樣的曠達心態其實是建立在窘迫困難的生活條件下的,但即使艱苦,夫婦可以相依為命,也是苦中有樂的。這里的表現手法較為宕然,特別是最后一句,漁人的“不知”即是筆者的“深知”,意味深長,還需細細品思。
臘月行舟冰鑿罅,潛鱗透暖偏堪射。歲歲年年篷作舍,三冬夜,牛衣自暖何須借。
滕六晚來方命駕,千山絕影飛禽怕。江上雪如花片下,宜入畫,一蓑披著歸來也。
十二月詞背景無考。
時間進入臘月,寒冬凜月,江上很多地方都結了一層冰,萬物息止,但生活,卻依舊還在接續。“歲歲年年蓬作舍”表現了生活的漫長的時間的流逝,“牛衣自暖”則表現了自給自足的快樂。“滕六”是古時傳說的雪神,寒風烈烈,大雪紛飛,景色適合作畫。
詞最后一句,也是全詞的最后一句,“一蓑披著歸來也”沒有讓我聯想到“獨釣寒江雪”的那種寂寥,而是讓我聯想到全詞第一句“正月東風出解凍”。星辰日月,周始循環,《漁家傲引》寫的是四季,也是一生。
廣闊的天地中,我們都有一葉扁舟;生命的長河里,我們都是一個漁人。
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去留無意,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才云卷云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