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農歷正月十九,奶奶在平靜中走完了她82年的人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按理說奶奶這也算是高壽,平日里兒女們,孫輩們對奶奶也是孝順有加。可是,作為奶奶最小的孫子,也是平日里最疼愛的孫子,奶奶過世時我心里還是感到深深的憂傷和難過。
奶奶八十歲時,我腦袋里不知為何閃過一個念頭:奶奶終究是要離開我的,在這之前完全沒有意識到有奶奶叫能聽到奶奶的應答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那時候在我看來這種平日里再平常不過的叫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現在聽到身邊有這樣的叫喊,眼里投去的則是羨慕的眼光。
奶奶過世后,也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對奶奶的思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越來越淡了。不知是奶奶責怪于我,還是奶奶不忍心我這個孫兒對她老人家過分的牽掛,奶奶走后很少出現在我的夢里。
轉眼奶奶逝世已經三年了,如今又恰逢丙申年清明將至。謹寫下些零散瑣碎的記憶來表達我對奶奶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提筆憶往事,過去與奶奶相處的時光不禁從腦袋里一一浮現。
小時候,每到夏季總是拿著小板凳坐在奶奶身旁。奶奶每到夏季背上就會出奇的癢,總是叫我幫她撓癢。我倒也把幫奶奶撓癢這件事當做趣事來干,每次撓癢總能得到奶奶的夸贊:我孫兒撓的好。我也就越撓的賣力。奶奶閉著眼躺在竹椅上,臉上露出滿足和幸福的笑容。遇到好晴天,我就會讓奶奶坐在外面曬太陽,我則幫她老人家剪指甲,淘耳朵。正如同我小時候奶奶幫我做這些事情一樣。
孩提時代聽的最多的故事就是聽奶奶講著我家族的往事。有些事情反反復復的講了好多遍。以至于后來講到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我跟姐姐都能背出奶奶所講事情的下一個橋段了。但我和姐姐也只是相視一笑,也要耐著性子很認真的容奶奶把事情說完。聽的最多的則要數奶奶講我曾祖父的故事了。每當講起我的曾祖父,我的奶奶都會流出自豪的表情,講話的聲音似乎都高了幾分貝。聽奶奶說我的曾祖父在當時村里甚至是周圍鄰村都是一位“能干人”。不僅是個有知識的“文化人”,寫的一手好毛筆字,每逢過年都會幫鄉里鄉親的人寫春聯,還是一位手藝精湛的木工師傅,精通八卦占仆等,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曾祖父的樂善好施,經常接濟窮人。誰家沒有糧食吃了,就會偷偷的挑上大米送到別人家中去;誰家著火,燒的一干二凈了,就會幫著建立新家……在奶奶的叮囑下,我們這個家族對曾祖父尤為的敬重,如今曾祖父雖已過世幾十年有余。但每逢過年過節我們都會去曾祖父的墓地,帶去祭品。一來是去表達我們的哀思,二來也希望曾祖父保佑我們這個家族平安順利。奶奶在世時也會跟著我們一起去,在曾祖父的墓前總是碎碎念。
奶奶是個要強不服輸的人,爺爺小時候不愿意讀書。據說曾祖父當年是有能力也有意愿送爺爺念書的。無奈爺爺每次在去學堂的路上都會躲在樹上不愿意去念書,曾祖父最后也就只好作罷。由于爺爺沒讀什么書為此奶奶也因為這個受了不少的氣。也正因為如此奶奶下定決心,憑借著她和爺爺的吃苦耐勞硬是讓爸爸和大伯上了學念了書。
童年的我是個非常喜歡搗蛋,脾氣很倔的小孩。經常與村里及鄰村的小孩打架。為此奶奶總是替我去跟別的家長道歉,替我說了不少的好話,也使我免遭那些小孩家長的教訓。小時候不聽話挨媽媽的打罵時,也是奶奶護著我。抑或是受了委屈我也是喜歡去找奶奶尋找安慰。即使等我到了高中,到了大學,心里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壓力大時,我也總是去找奶奶訴說。
奶奶雖然讀書不多,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是個聰明能干、伶俐、能說會道的老人。更為神奇的時,我總感覺靠近奶奶總有一股強大的安靜的力量。哪怕前一秒的我還在為生活瑣事而煩惱不已,或是內心狂躁不安,亦或是心里面憋著火,受了委屈。一坐在奶奶身旁,整個人就平靜安靜了下來,心平氣和的跟奶奶講著自己的周遭。奶奶總是耐心的聽著我的抱怨、牢騷、委屈和不快,然后不緊不慢、語重心長的開導我、勸解我、安慰我。經過奶奶的點撥,我整個人都豁然了許多,內心也重歸平靜。奶奶過世后,自己經歷的不愉快、煩惱再也難找像奶奶那樣的聽眾了,更多的則要獨自承受,自我開導、解壓。
清明,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人們總會選擇在這時尋根問祖,追思先人,祭奠逝去的親人。細雨絲絲,清明將至。盡“思時之敬”,寫下這零散瑣碎的記憶,再叫一聲奶奶,我知道您老人家一定聽的見。
農歷丙申年清明前夕于家鄉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