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前幾日收拾衣櫥,看見了母親前些年給我做的棉馬夾。一個是紫花緞面的,一個是綠花綢面的,都是母親用我的舊衣改造的。這兩件馬夾,我穿了好多年。這幾年因我比前些年胖了些,馬夾穿在身上有些緊,我才把它們收拾起來,但卻舍不得扔,因為,那上面的一針一線,凝著母親的心意。
母親是做針線的好手,即使一件舊衣,她也能裁裁剪剪,把它做成想要的樣子。她用母親給我做這兩件馬夾時,才七十多歲。那時,母親發現我棉襖的肘部破了,我說準備把我破了肘部的棉襖扔掉,母親說,那可舍不得,讓我抽空捎回家,給我改馬夾穿。母親的縫制工作從夏末就開始了,抽個涼快天,她把我的舊衣拆了洗了,把腋窩下將要破的地方補了,然后裁剪成馬夾,又從我帶回家的舊衣里找了件棉布裙做里子,馬夾在母親手里慢慢成型。那件綠色的,是母親用我的一件裙裝做的,很濃郁的綠色。這一紅一紫兩件馬夾,穿在身上,讓我時時感受到母親帶給我的溫暖。
算起來,即使是我結婚后,母親給我做的棉衣真不少。除了這兩件馬夾,印象最深的是母親給我做的那條棉褲。藍色運動褲改做的褲面,秋褲做的里子。捏一把,軟軟的。膝蓋處和屁股處的棉花厚一些,其它地方薄一些。母親曾說,棉褲數那兩個地方最吃勁,所以得把棉花鋪得稍微厚一點兒。那時已是深秋,遇到連日來幾天連陰雨,天,著實是冷起來了。這棉褲不是我自己回家拿的,而是母親讓大哥給我送到學校里去的。這一縫一送,搞得我淚眼潸潸。我對大哥說,等我下次回家時捎回來就行了,還得單獨過來送。大哥說:“母親說這幾日變天,正好我來城里辦事,就讓我順路捎過來了。”其實哪里是順路,我所在的學校,根本離大哥辦事的地方挺遠的。
我說的這些,僅僅是母親針線活中的九牛一毛。回想起我們小的時候,母親那時還年輕,她白天要做活,晚上就在燈下忙活針線活。天好的時候忙活家里家外,陰天下雨的時候也快活針線活。一家大大小小七口人,衣服鞋襪還不足以讓母親忙活的嗎?秋后,等地里的活忙完,母親就開始給我們縫過年的衣服了。有一年,因母親秋后病了一場,等她病好后,再為我們縫制過年衣服顯然時間太緊了。我的那身套棉襖棉褲的衣服,是母親大年夜里才給我趕制出來。我清晰地記得,當母親把我的新衣疊好放在我枕頭邊上,剛躺下不多會兒,窗外就亮起來,有人開始來拜年了。
2.古詩里有母愛,針線里有母愛
寫母愛的詩文浩如煙海,我獨愛《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孟郊寫《游子吟》時是在溧陽。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這首詩的意思很容易理:慈祥的母親手里拿著針線,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擔心孩子此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詩的開頭兩句,著重于敘事,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于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
另一首寫到母親與針線的詩是清朝蔣士銓寫的《歲末到家》,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噓寒問暖圖”: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母親愛子女的心是無窮無盡的,我在過年的時候到家,母親多高興啊!她正在為我縫棉衣,針針線線縫得密,我寄的家書剛收到,墨跡還新。一見面母親便憐愛地說我瘦了,連聲問我在外苦不苦?我慚愧地低下頭,不敢對她說我在外漂泊的境況。
3.現在,表達母愛的方式有很多,只是已經沒有多少人在飛針走線了
時代在發展,手工縫制衣物憶漸漸淡出歷史舞臺,超市、專賣店里,你想要啥樣的衣服都有。恐怕沒有多少人愿意再飛針走線了。但我覺得,一針一線縫制了來的衣服,表達的愛更溫暖。
我的針線活也只是偶爾為之,絕對登不了大雅之堂。一年一次拆洗被子是這些年來一直堅持做的,但有時襪子破了卻懶得動針線,非得等得破洞越來越大,再穿有失雅觀才不得不縫一縫。但自從有了小外孫,我的針線活才做得多起來,我給他縫過六個小背心,縫過一身單衣褲,縫過一條小棉褲,但家里冬天放暖氣,棉褲也穿不著,就一直在那兒閑置著。女兒笑我說做起來樂此不疲。確實如此。因為當我鋪開布料,盤腿坐在那兒安靜地縫著的時候,我的心是柔的,心里滿是對那小小人兒的愛意。由此,我曾一次又一次地想到了母親,想到了她為我們一針線線縫制的衣衫。辛苦一生的母親,當她勞作之后坐下為我們縫衣衫的時候,她,在想些什么呢?我只知:針錢長長,母愛長長,會一直連接到我生命的盡頭。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的母親,也已去世8年了。母親的恩情我永遠也無法報答了。愿天下人,牢記母恩!雖然“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也來一點一滴的報答母親偉大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