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邊緣? (東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想,我的心是被烏山勾去了。也許,這是我和烏山彼此修來的緣分。
以前朝代,貶官現象比較常見,由此催生了許多文人的巒山情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蘇東坡、“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李白、“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維,他們心中都有一座或幾座生命中的山。人一旦有了精神“靠山”,生命便有了彈性,進可入世,退可出世,或者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自如切換,游刃有余。當然,布衣草根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者也比比皆是。如此說來,我與近在咫尺的烏山結緣,也許是命中的定數。
烏山山脈連綿逶迤閩南詔安、云霄、平和三縣,面積90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107米,核心區沒有人煙,一片原生態的凈土。烏山一步一景,一景一洞天。秀峰、奇石、叢崖、幽谷、澗流、飛瀑、山湖、云霧、野生動植物……多姿多彩,內秀中透著狂野,岑寂中變幻莫測。
山野有靈氣,深山有深意,心不寂靜,無法感受。我一次次跋涉在烏山的高處和深處,像虔誠的朝圣者一次次叩響一座座山門,在現實與虛無交替中,心空澄明,仿佛自己前世為佛,今生轉世為云游山水的行僧。
烏山是我流放靈魂的棲息地,這里留下我得意后的放浪形骸,也留下我風干了的潮濕心事。
二
一踏入烏山腹地,你最先驚嘆的一定是烏山的巖石。烏山巖石不但多而且奇,簡直是一場石頭的盛宴。烏山石屬晶潤崗巖和流紋巖,呈烏灰色,烏山故而得名。登高望遠,琳瑯滿目的巨巖奇石和叢崖深谷,恰似剛柔相濟的線條,淋漓盡致地刻畫出烏山巍峨雋秀的風骨。
氣勢磅礴,威名赫赫的紅旗巖、真英巖、西山巖、龍床石、將軍點兵石、九峰并列石;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的斑魚石、蘑菇石、問天石、男根石、乳峰石;幽深盤紆,恍若塵外幻境的石林、石洞、石臼、石隧道,我很擔心,我搜腸刮肚而來的形容詞流于俗氣,褻瀆了烏山之石的神韻。慶幸的是,質樸大氣的烏山并不計較。
然而,若只停留在烏山巖石千奇百怪的表象,終究是一種膚淺。烏山巖石就像一本厚重的經書,用心閱讀,你會發現,好像有股神秘的能量洞穿并盤旋于你頭顱之上。烏山巖石的石體上幾乎都或多或少留下形狀不一的凹凸或流紋狀蝕痕,恰似千“瘡”百“孔”的傷口,向世人訴說著飽經滄桑的歲月——即便堅硬如石,也終究難逃時間風化的宿命。巖石尚且如此,何況人乎。不管多么堅硬的心,不管多么堅硬的日子,誰能敵過時間無情的打磨?
三
如果說漫山遍野的巖石是撐起烏山的骨骼,那么深藏在峰巒疊嶂里的峽谷澗流則是烏山律動的筋脈。
峽谷里,怪石嶙峋,流水潺潺。爬滿崖壁的青苔,凝固著濕漉漉的舊時光;從樹縫漏下來的斑駁日光,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而耐不住寂寞的山風,似乎想穿透你空蕩蕩的胸膛。烏山峽谷,是度你從喧囂到塵外化境的通關文牒。清幽,空靈,直逼心底,逼得你不得不放下自己,也不得不放下塵世。
烏山峽谷,有的蜿蜒逼仄,有的空曠舒緩。夾谷對峙的峰巒,連綿起伏,疊青瀉翠。懸崖峭壁涌出的清泉,像斷了線落地的珍珠,空谷里仿佛回蕩著千年的經聲。飛瀑像雪白的綢帶,傾盆而下,在巖石上砸出茫茫水霧,轟鳴聲震撼在內心深處。腳底下,一股股澗水,沿谷底的亂石流淌,翻騰的水花,晶瑩剔透,閃閃耀眼。一汪汪積水潭,清澈見底,若是夏天,沖著積水潭魚躍一跳,峽谷深處便濺起串串童年浪笑。人困馬乏時,在峽谷里選一處平坦的地方,或取溪水烹茶煮飯,或雙手抱頭當枕仰躺在巖石旁。這時,頭頂一線碧空,白云悠悠飄過,野花搖曳身旁,人不醉心自醉——醉眠深谷,不問繁華富貴。
四
烏山天池是我最神往的地方。
初識烏山,便耳聞天池其名。起初想當然地認為,或許是人們為了美化天池而把它想象成跌落凡間的天上瑤池。直到有一天,驢友給我發來天池的照片,我霎時被它美若仙境徹底征服。登上有“東南第一巨石”之譽的龍床石,鳥瞰天池,一個碩大的“女”字形山湖,維妙維俏地鐫刻在寂靜的崇山峻嶺之中,仿佛從復印機直接復印出來的。那種視覺沖擊,攝魂入魄。所以私底下我更愿意叫天池為仙女池,一種迫切想去幽會這位姿容曼妙的仙女的沖動,便在腦海蕩起漣漪,揮之不去。我猜想,這天池會不會是哪位思凡仙女寂寞千年的化身。我期待,零距離和這位仙女呢喃私語,傾訴一往情深的相思。
天池位于烏山山脈南端、海拔700米的高處,四座壁立千仞的石頭峰環抱天池,宛如疏離俗世喧囂的天然屏障。俯視天池,像是嵯峨聳立的群山萬壑之中被突兀地抽空出一片迤邐天地來,才醞釀出這池瓊漿玉露。我忽而感到,你若心如止水,天是空的,山是空的,心也是空的,趁虛而入心門的便是明月清風和鳥語花香。
泛舟天池,水隨山勢,九曲迂回,煙波渺渺。近處,層巒疊翠,奇石崢嶸,標志性的太極仙翁石、大筍石,活靈活現。遠處,獨巖成山,獨山成峰,峰巒交錯,望不到盡頭的山色,空蒙奇幻。
天池,我無法駕馭你的飄逸靈秀,也抵擋不住你的萬千風情。我惟有把自己幻化成一條魚,與你融為一體,瀲滟我半世清愁。
五
烏山多云霧。烏山的云,烏山的霧,氣象萬千,變幻莫測。
身在烏山,不經意間便會墜入云里霧里,讓你分不清是在山中,還是在世外。這云,那霧,或許是從遠處的天際卷過來的,或許是從山腳下漫上來的。如果都不是,那一定是飄蕩在烏山深處的靈氣聚集而成的。
當你轉山轉水艱難地跋涉,橫在峰谷間大片大片白云,低低地壓在樹梢上,好像為了赴一場與你擦肩而過的無言相約,已經在這里等候了千年萬年。靜寂的山巒,深幽的空谷,天藍得如同一面倒扣著的海,烏山也因為白云的相伴而不寂寞。那白云,有時像棉花糖,團團簇簇;有時像銀白魚鱗,鋪天蓋地;有時只是輕飄飄的一抹,來去無蹤。
我喜歡獨坐烏山頂,看云卷云舒,仿佛思緒也飄落在某片行云上,漸漸地心凈涌躍,感覺遠處更遠,高處更高,烏山也好像大到無邊無際,而自己更微渺。多想,心隨云走,從此浪跡天涯。
烏山氣候飄忽。明明是艷陽高照,天清地遠,忽而滾滾黑云從四面八方壓過頭頂。與此同時,輕紗般的霧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越積越濃,很快就籠罩了一切。一陣山雨過后,草尖上樹梢上掛滿晶瑩欲滴的水珠,空氣如同洗過一般。此時,近處是霧,薄薄的,虛無縹緲;遠處是云,厚厚的,或峰腰繚繞,或山頭上纏綿。
烏山云霧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站在峰巔之上,望著眼前茫茫云霧,你會發現自己的悲歡并不重要,一切終將化為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