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猶太人,對他們的印象就是:“猶太人是天生會賺錢的民族。”甚至還流傳著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全世界的錢都在美國人的口袋里,而美國人的錢卻在猶太人的口袋里。這與他們代代相傳的聰明和智慧息息相關,他們的聰明和智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小培養(yǎng)的結果。
猶太民族是一個非常看重學問的民族,但是與智慧相比,學問還略低一籌,他們長給孩子們講:一個僅有知識而沒有智慧的人,就像是“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即使有許多的知識,也是派不上用場的。
猶太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告訴他們只有掌握了足夠多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有智慧,只有擁有了智慧,才會擁有更多的財富。因為智慧和金錢是成正比的,只有豐富的閱歷和廣播的業(yè)務知識,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智慧,才能在生意場上少走彎路、少犯錯誤,這是能賺錢的根本保證,也是商人的基本素質。如果有了知識和智慧,卻不去努力和奮斗,終究也是個窮人。
那么什么是智慧呢?智慧這個詞屬于模糊概念,范圍極大,定義還不是十分清楚,所以說,到底什么是智慧,可能各有各的說法。但是猶太人一致認為,智慧比金錢更重要。
有很多人,他們只知道金錢的價值,他們不知道智慧的真正價值,這樣,才使那些有錢人在智者面前露出狂態(tài)。所以說,有智慧的人既然知道了金錢的價值,為什么不能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獲取金錢呢?知道金錢的價值,但卻只會靠給富人效力而獲得一點“嗟來之食”味道的酬勞,有這樣的智慧也是沒有什么用的,這些也不是什么智慧。所以,學者、哲學家的智慧或許可以稱作智慧,但不是真正的智慧,因為他們知道其價值并甘愿做金錢的奴仆。那些在金錢面前俯首帖耳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更不是比金錢重要的智慧。
相反的,如果一個富人沒有學者的智慧,但他卻能夠駕馭自己的金錢,有聚斂金錢的智慧,還可以通過金錢去支配學者,這樣的智慧,才算是真正的智慧。如果有了這種智慧,即使是沒錢,也可以變成有錢。只有像這樣的智慧才算是比金錢、比那些所謂的"智慧"更重要的智慧。
(這里僅僅是書中對于智慧定義的闡述,并沒有詆毀學者或科學家這樣的人才,要站在定義的角度,客觀地看待智慧這個問題)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活的錢指的是不斷能夠生利的錢,比不生錢的智慧要重要得多。因此,要讓孩子知道活的智慧與活的錢哪一樣更重要?猶太人從實際的經營活動中,總結并教育給孩子的智慧觀點:
智慧只有化入金錢之中,才算是活的智慧,而錢只有化入了智慧之后,才算是活的錢;活的智慧和活的錢是難分伯仲的,因為它們本來就是一回事,它們同樣都是智慧與錢的圓滿結合。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如果只論智慧與金錢,那么:智慧應該是我們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對待金錢的一種態(tài)度與使用方法。我們掙取的金錢,放在手上,就是一個數(shù)字。只有讓手中的金錢流動起來,并且為我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才是智慧的體現(xiàn)。這里,可能就需要我們擁有豐富的理財知識和財務規(guī)劃意識以及敏銳的商業(yè)嗅覺,才能夠打造一套屬于我們自己的牢固的資產機構,和穩(wěn)健地持續(xù)增長地現(xiàn)金流結構。
如果只論智慧與知識,那么:知識讓我們知道了很多事情,知識使人變得更聰明,但是智慧表現(xiàn)在人如何正確運用所掌握地知識。人僅僅有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有了知識,還應該明白如何正確地將所掌握的知識在實踐中應用。只有學以致用,才屬于有效學習。
智慧包含了知識和聰明,它是洞察人生和實踐道德的一種才能,更是豐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因為成功的人生在于不斷地把擁有的知識有智慧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