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我的家。
我的家就在這片大山里面,爺爺奶奶告訴我,這是我們布依族最后的家園。”
這是一個來自貴州板萬村留守兒童的心聲。
板萬村地處貴州、云南、廣西三省交界之處,是一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轄下的小村莊,是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布依族古村寨。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板萬村
這里多數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是典型的留守村,也稱為空心村。這里保留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如種植水稻甘蔗,放牧牛羊,養殖家畜,同時還有布依族傳統的釀酒織布工藝。這里每到節日,都有布依族“啞面戲”“八音坐唱”等非物質傳統文化的表演。身處其間,濃郁的布依族文化讓人仿佛回到了最初的空間,一個讓心靈得以安慰的處所。
布依族傳統藝術文化
而往往現實卻讓傳統的舊寨慢慢變成了荒景。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遷往山下新寨,多棟現代磚房小樓也讓這座古寨少了家的味道。傳統的布依文化正逐步被現代化所侵蝕,最后的布依家園還能存在多久?這里的孩子還能記住這份文化的重要性嗎?
被廢棄很久的舊房屋
建筑是活著的藝術,它不僅可以塑造一個家,也可以是承載文化的載體。板萬村是布依族文化的結晶地,也是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所剩不多的古村落。作為家裝改造節目,《夢想改造家》更是將第三季的收官之作聚焦到這里,而此次改造的設計師,是中央美院建筑學院院長呂品晶教授,他希望通過改造能讓這座村寨的傳統風貌和民族文化長久保存下來,讓更多人關注留守兒童,共同傳承與發揚這份即將遺失的布依文化。
浩大的改造工程實施起來非常艱難,一方面要對傳統民居外立面進行整治,做到結構加固;另一方面,還要對內部空間品質進行提升,為居民提供便利。
板萬村中心小學教學樓
板萬村中心小學是整個村落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孩子們學習的唯一空間,這里200多名學生卻只有3名老師在此授課,而容納老師和孩子的學校則是一棟破舊的三層磚混建筑。破損的墻壁,簡陋的教室,沒有固定的飲食空間等等,讓這里的孩子不僅在教育上得不到更好的幫助,也給日常生活平添了煩惱。基于此,呂教授將對這所學校進行全面改造,從而進一步優化學習空間,提升孩子們的教育品質;此外,呂教授還對整個村落的環境和居住房屋進行了實地調查,情況比想象要糟糕很多,傳統的布依族吊腳樓雖然保留著非常原始的形態,但沒有基礎的衛生設施,所有的收納都依地而放,廚房臥室完全開放式空間,讓這里的居民生活質量呈劣勢。
傳統布依族吊腳樓
此次呂教授將對板萬村中心小學和整個村落進行改造,而這一工程也將為城鎮化建設增添動力。如何在改造過程中傳承建筑所擁有的一些傳統生活和文化形態?如何讓新建的磚房和傳統夯土建筑相協調?呂教授特別挑選了一棟傳統民居和一棟新建的樓房進行整體改造,利用其最簡易低價的方式,為當地村民打造出一個既保留原有布依文化特色,又能提升生活品質的生活空間。
傳統布依族“吊腳樓”
依山而勢 ,板萬村108戶, 其中有76棟建筑仍保留著傳統穿斗式木結構的吊腳樓。這種結構可根據生命周期進行調整,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由于村落地勢的原因,原有的木結構,經過雨水的沖刷、浸泡,使得整個建筑在不同程度上出現破損、開裂、傾斜等問題。
原有木結構替換修復
呂教授對原有木結構中腐爛破損的部位進行全面替換。通過鋼纜鎖緊的方式,讓傾斜的結構恢復橫平豎直,同時,利用木楔結構讓連接處更加穩固,使建筑整體結構被徹底扶正修復。
重新夯造外墻
建筑外墻是原有的夯土結構,但由于排水問題,外墻已有被消減,開裂,甚至倒塌的痕跡。為此,呂教授將會對整個夯土墻進行重新加固、修復、修繕,同時基于周邊排水問題,還在建筑旁布置了一定深度的排水溝,組成自然雨水循環系統,減少對建筑本身的傷害。
改造房屋結構分布圖
改造后的堂屋
改造房屋結構分布圖
與此同時,呂教授還對吊腳樓的生活功能空間進行了改造。在原有結構的基礎上,將各個功能區塊進行合理布置,同時還根據釀酒人家的特點,保留了布依族傳統的火塘,并增加了現代化的廚房和衛生間。臥室擴大了采光面積及收納空間,避免了改造前雜物亂丟的局面。
酒窖和儲藏空間
屋外觀景平臺
吊腳樓原本用于養豬的底樓空間被用作酒窖和儲藏空間,解決了空間不足的問題。室外還增設了一處景觀平臺,用于居民休息娛樂。
新建的現代磚房
改造后的客廳
為了和整個古寨風貌相統一,呂教授挑選了一棟現代磚房進行改造,主要是對外墻和室內功能的優化改造。在原有的磚墻外加固一層鋼絲網,將土、白水泥、黑水泥混合后覆蓋在上面,添加土壤固化劑,形成村落原有的夯土墻結構。
擺放著傳統布依族的工藝品
改造后的臥室
改造后孫女的臥室
現代化廚房
現代化衛生間
以采光和收納為主,從各個功能區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同時,將布依族傳統元素運用到整個設計中。
板萬村小學
改造后的板萬村小學
此次改造最大的難度就是板萬村中心小學的改造,由于原有三層磚混結構的教學樓,已無法承載更多的功能,呂教授將在教學樓前的操場處新建一處附屬建筑,同時還對學校旁的一處民宅進行統一改造。最終使教學樓、新建建筑與民宅三者之間構成一個功能化為一體的學校。
村落依山而勢,導致底層土壤多碎石,為了建立穩固的建筑主體,施工隊伍深挖到老土層,搭建獨立的柱基。而連接半地下結構和第二層建筑主體的樓梯,則是模仿山石變化而修建的。趣味性的室外樓梯與山村起伏相呼應,形成板萬村一處特別的景致。
采光面積變大
改造后的學習空間
板萬村小學-布依族博物館
夜晚的板萬村小學
在繼承和發揚布依文化上,呂教授特意在底層空間,布置了鄉土文化展示區和學習空間。圖書館、餐廳、布依族博物館、多功能教室等功能區塊的實現,讓學生在享受品質教育的同時,也能繼承與發揚布依族文化的精髓。
傳承布依族文化
呂教授特別在村落中心打造了布依族特色的水景,它與周邊的石頭階梯相呼應。此外為了更好地將布依族特有的“啞面戲、八音作唱”等傳統藝術傳承下去,呂教授還在村中設計了布依戲的傳習所。另外,呂教授還為該村落建造了土陶窯和錦繡坊。
錦繡坊
布依族擁有傳統的織布工藝,利用廢舊的吊腳樓改造而成的錦繡坊,一樓為織布空間,二樓為展示織布工藝及交流空間。
建筑是傳承文化的載體,通過塑造傳統村落的形,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是此次改造的最大意義。而正如筑訊網的存在,我們把文化建設和城鎮化建設作為核心點,回歸初始,創造一個能承載并賦予“家文化”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