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座城市要兼顧很多要素,從最直觀的建筑群落,到濃郁的人文民俗,乃至自然風物,都是需要細細賞玩的內容。也許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觀察和沉淀,但成都是這樣一個奇妙的存在,生活與旅游和諧共處,相得益彰。
如果建筑是凝固的樂章,那么成都就是凝固的歷史。文臣武將、墨客騷人都曾在這里留下印記。那些沉積下來的厚重感,雖然隨著城市現代化的步伐而走向消磨,但駐在根部的那股底色,并沒有那么輕易地褪去。
成都比北京更像一個環,當你打開成都市區的地圖,一個碩大的八卦陣就展現在你的面前,而這個千年前就設計好的方位仍然影響著現在成都的規劃。
而城市的建設不只是在外觀上似八卦陣,陣內本身就可延展出很多高明的設計理念,完美的防御工事,短道相接的交通,合乎陰陽變化的風水結構,這似乎都在諸葛孔明最后的十年里兼顧好了,并且安穩地走過了一千多年,飄逸著古都的遺香。
當然,隨著歷史的變遷,卦心的建筑被夷為市民廣場,成為共和國第一代領導人銅像的所在,這一點大概是諸葛丞相沒有料到的。
成都這個巨型的多層八卦陣,陣內各環之間都能以短道相連,步行者可以輕易地找尋最佳的路徑到達任意一點。這種設計方式減少了直角轉彎的存在,建筑從卦中心輻射開去,避免了單調的方塊建筑扎堆出現,豐富了街道的景致建設。
從大處著眼已經看出了成都的神奇,如果再往尋常巷陌里探尋,更是驚喜不斷。
成都是歷史名城,自然少不了古舊的老建筑群落。對于中國老建筑,最直觀的判斷標準大概就是飛檐瓦頂、五脊六獸,只要走這個風格的現代建筑,自然被標榜上中國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寬窄巷子,讓人在櫛比鱗次的水泥森林中看到了青磚黛瓦、銅環木門。一街之隔晃似千年,比起什剎海的老胡同更有代入感。
當我們這個國家的城市逐漸呈現出千城一面的特點,幸好成都還殘留了一些自己獨特的味道。
成都的另一張名片是火鍋,火鍋應該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了吧。如果可以,真要追頒一個諾貝爾餐飲獎給四川人。四川氣候多雨潮濕,所以人們喜吃辣椒火鍋來驅濕暖身。除了鍋子,還有串串香、冒菜、缽缽雞……這些麻辣鮮香大同小異的類似產品,讓許多外地人欲罷不能,大呼過癮。
全國各地有著無數的古城,比成都更原始更古樸的不勝枚舉,但能夠讓慕名而來的旅客產生親切感的,恐怕只有成都才有這樣的魅力。
武侯區、琴臺路、浣花溪公園、張飛牛肉、錦官排骨、宮保雞丁……只要你對歷史有了解,對三國有興趣,你總會在成都的名片上找到這份來自歷史的共鳴。
成都,是一個宜居的城市。它交通便利,餐飲發達,人民安逸,盛產美女。街上鮮見步履匆匆的趕路人,多的是消磨在公園與茶社的慢生活。
邯鄲也是千年古城,相比之下,卻少了文化底蘊。一個小學生,能夠不睱思索地說出邯鄲有什么名人嗎?恐怕只有趙武靈王了,倘若上了中學,可能會說出廉頗、藺相如、質子時期的嬴政,但除此之外,估計也就只剩鄧麗君了。
這些事情只有通過比較才會知道差距,知道改善的方向。官員們公費出國考察旅游,如果在回國之后真的能夠做點實事,也不失為一種借鑒。
成都這座城市基本是按照三國故事營造起來的。這是旅游城市的官方設定,但千秋功過歷經演義,已經變成非黑即白大是大非的個人崇拜。我不相信只有一個說法的東西,也不喜歡走馬觀花到此一游的玩法。所以在去成都之前,已經調閱了大量關于成都的書籍資料,并且就我想去的地方做了比較詳細的攻略和研究,有備而來卻依舊不排斥意外和驚喜,這是我旅行的意義。
城市經歷了多次文化沖洗,很多地方的古跡已經不是當年的樣子。甚至有人說除了地名,大型的工程以及地下挖出來的,我們可以見到的遺跡都是后來補上去的,不要輕易相信看見的東西。的確,很多東西都是仿真的贗品,二王廟是震后新修的,茶馬古道已變成名副其實的商業步行街。
在去杜甫草堂的時候遇到一個日本旅游團。隨團導游很平靜地說,這里的東西很多都是假的,是后人給這里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然后就是日本旅人們的嘆息。所幸我能聽得懂幾句日語,也明白他們的惋惜。
即便如此,成都依然是一個不應該錯過的地方。如果能駐足的稍微久一點,把目光放在更多的細節和小事上,我相信收獲會更多。
旅行讓人謙卑,你會知道世界之大,永遠有著與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此刻彼端發生。見識過天地之大,也就不會把自己囿于小格局里,不會再固步自封、畫地為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