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印度] 阿比吉特·班納吉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獲2009年度印孚瑟斯(Infosys)獎等多個獎項,曾任世界銀行等多家組織機構榮譽顧問。
[法] 埃斯特·迪弗洛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經濟學人》雜志“八大杰出經濟學家”之一,《外交政策》雜志“百位最具影響力思想家”之一。
什么叫“貧窮陷阱”呢?就是說,有些窮人,是生活在這條曲線之下的。這是橫軸,這是縱軸,這是現在的收入,這是未來的收入,這是一個十字象限。然后如果這個人生活在這個區域的話,他現在的收入永遠都會不斷地減少,未來的收入永遠超不過現在的收入,所以就會導致他始終徘徊在貧窮的陷阱當中。
香港曾經有一個富豪,他就覺得,窮人應該創業。所以他認為,我如果是一個窮人的話,我就一定能夠從底層爬起來。他還找人做了一個紀錄片,跟著他去底層生活,給自己規定了特別嚴格的要求,絕不能動信用卡,絕不能動家里的錢,然后自己就是白手起家,反正我有力氣,我就去干活,然后那個攝制組就跟著他拍,看他能不能夠白手起家。
搞了幾個月下來,這個人崩潰了,這個人說,完全沒有機會。就是我每個月掙那幾千塊錢,在香港那個地方掙那幾千塊錢,靠體力掙的這個錢,根本沒法養活我再去什么投資,或者再去進修,或者干嗎,每天被繁重的壓力,已經壓到快要崩潰,這種狀態就是我們說的貧窮的陷阱的感覺。所以過去很多援助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給他們資助一些錢,資助一些東西,想辦法讓他們跳出這個貧窮的陷阱就好了,如果事情真的有這么簡單也就好了。
當我們想到貧困,我們就想到饑餓。全世界到2009年的時候,大概有10億人挨餓,10億人依然吃不飽飯,然后大家的收入大概就是在1美元上下浮動。這里邊有一個案例,他找了一個叫作帕克的這個人,在印尼的一個人,這個人有13個孩子。你知道,咱們講過《事實》那本書,我們就知道,一個人生孩子的多和少,是取決于經濟條件。經濟條件越差的人生的孩子越多,經濟條件越好的人生的孩子越少。原因就是因為,生孩子、養孩子本來是一個很麻煩的事。
但是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孩子呢?這是一個經濟的投資,他不知道哪個孩子將來能給自己養老,所以他需要生養很多的孩子。而且尤其是在農業社會當中,你的家里邊沒有足夠多的男性,你在村里邊說話就不算數。所以這個人很窮,有13個孩子,他每天的工作收入,大概是2美金一天。
但是他一年工作不到半年,就是找這種臨時工的工作沒有那么容易,這是非常可憐的一家人,叫作帕克。然后他們就去調查帕克家里邊的食物結構,就去看他在吃什么東西,夠不夠吃等等。結果很奇怪地就發現,帕克家里邊其實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沒有吃的,只要有錢就一定趕緊去買大米。
你知道如果一家人沒有錢的話,你像我媽媽跟我講,她童年的時候遭受饑餓,那吃什么糖,就不可能有糖。就是有錢就一定去買能夠換最多糧食的東西,能夠換最多熱量的東西。最好是帶著麩皮的那種粗糧,因為帶著麩皮的粗糧可以去換成面粉,還能夠再換麩皮,麩皮也可以吃,這才是真正饑餓的人口要去做的選擇。
但是他們發現,像這樣的一個貧窮的家庭,家里邊有茶,有糖,有這樣的東西。他所有的錢并不是用來買那個最高熱量的東西,而反過來買了很多享受性的食品,甚至很多貧困人口家庭里邊會有垃圾食品。就是這個東西肯定沒有什么營養,也不能提供太多的熱量,不能吃飽,但是讓你快樂,讓你吃了以后高興。
這里邊有一個統計數字。就是對于18個國家的窮人進行了調查以后發現,食品占整個家庭支出的收入,是36%到79%,就不像我們想象的百分之八九十這樣,然后城市人口大概是53%到74%,很多人選擇了口味好,然后價錢高的食品。為什么呢?就是它能帶來安慰,它能讓你快速地滿足,能讓你開心,能讓你覺得自己活得幸福。所以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饑餓。
我們眼中的窮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機遇的土地。我們會好奇,為什么他們不把買那些東西的錢攢下來,將錢投入到真正能使他們過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的時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他們只關注當前,盡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在必要的場合參加慶祝活動。
就是窮人們覺得,免費的東西沒有用。就你要給我免費的,免費吃糖丸,免費什么打針,免費接種疫苗什么的,抗拒,覺得這東西沒用,他對于政府的這種極度地不信任。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的確,我們并不貧窮,受過良好的教育,見多識廣,但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認識比我們想象中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