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大家忙著發紅包搶紅包。從過去的紙質紅包再到今天的電子紅包,大家對紅包的熱情有增無減。
發紅包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在其樂融融的氛圍里交流感情,紅包著實是個有效的社交工具。
其實早在漢代,就出現了最早的紅包,也可以說是最早的壓歲錢。當時的壓歲錢,被稱為厭勝錢。
厭字音同壓,《說文解字》解釋說,“厭,笮也,今人作壓”。因此,厭勝錢也叫做壓勝錢、大壓勝錢、押勝錢,并不能流通使用。
《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親自到南郊,督促工匠鑄造威斗。所謂威斗,是用600斤銅制造的北斗形法器,長約83.3厘米。
這個碩大的威斗,王莽指望用來“厭勝”各方兵眾。“厭勝”,顯然是一種用來制服對方的巫術。
厭勝錢,實際上就是民間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祈福的飾物。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話,如“千秋萬歲”、“福壽康寧”、“天下太平”、“長命富貴”、“去殃除兇”、“指日高升”。
還有些求財求祿的話,如“日入千斤”、“招財進寶”、“黃金萬兩”、“萬里封侯”、“大泉五十”、“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再比如“常平五銖”、“五子登科”、“狀元及第”、“連中三元”、“川流不息”、“龍鳳呈祥”等。
厭勝錢背面鑄有各種紋飾,如蔓草、桃花、牡丹、龍鳳、龜蛇、雙魚、蟲魚、蜂蝶、雄獅、駿馬、麒麟、梅花鹿。
再比如仙鶴、人物、七星、八卦、生肖、斗劍、僧道、漁獵耕作、星官童子、星斗寶劍、天師打鬼、老子授經等。
厭勝錢沿用至明清兩朝,主要材質有青銅、黃銅、黃金、白銀、鐵鉛等。
厭勝錢的品種繁多、應用廣泛,分為賜錢、吉語錢、廟宇錢、撒帳錢、生育錢、圖案錢、符咒錢、洗心錢、洗兒錢、春錢、五毒祛邪錢等。
最常見的,還是春節的壓歲錢。或用彩繩穿錢,編作龍形,放在床腳。或用紅繩串著,掛在脖子上,由長輩賜給晚輩。
民間認為,有一種“祟”妖。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祟”就會跑出來禍害孩子。趁孩子睡著,“祟”會伸手摸孩子的頭,孩子會被嚇哭,甚至會生病變傻。
大家怕“祟”害人,只好一起熬夜,這就叫做“守祟”。民間傳說,“祟”怕銅錢,因此每到春節,長輩就會給小朋友派發壓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