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早,就在繪畫群里看到周峰老師分享的水彩作品《黃山美景》。畫中的云海、奇石、怪松,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讓我情不自禁地回憶起20多年前游覽黃山的經歷。
那次黃山之行,印象最深刻的是登天都峰和過鯽魚背。
為了方便一早爬山,我記得我們當時就住在山腳的賓館里。第二天剛蒙蒙亮就出發了,目標只有一個:登天都峰。
天都峰是黃山的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10米,雖然不是最高峰,卻是最險峭峻奇的一座。
通往天都峰的石階非常陡峭,而且很窄,很多路段只能容納一個人通過,有時候你會感覺前面一個人的腳就在你的頭頂之上。
慶幸的是,我們爬天都峰的那天天氣晴好,能見度很高,一路順利,到達頂峰時大約接近中午時分。
20多年過去,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站在天都峰頂時的感覺。那湛藍的天啊,感覺能把整顆心都融化,那是我今生見過的最美、最醉人的藍!
鯽魚背在天都峰上,是登峰頂的必經之處。鯽魚背是一座石橋,長10余米,寬僅1米,兩側是萬丈淵谷,深不可測,其形狀很像出沒于云霧波濤之中的鯽魚之背,故名鯽魚背。
過鯽魚背時,你眼睛必須直視前方,絕不可左右顧盼,更不可往下看,否則就會頭暈目眩腿發軟而邁不開步。
我記得自己當時目不斜視,輕輕松松就過了。回頭一看,另一位女伴卻被嚇得挪不開步,同行的一位男同胞只得回去把她扶過來。
這次登天都峰,上山下山,總共用了大約12個小時。走到后半段時,感覺腿腳已不聽使喚,不自覺發抖,走起路來一蹦一跳的,就像麻雀一樣。
下山途中,在石階上坐一坐,歇一歇,那種感覺簡直美極了,真的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曾贊嘆:“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并寫下《漫游黃山仙境》七言古詩。后人將其內容精煉概括為一句話: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確實,自從游歷黃山歸來,我好像不太有興趣再去看其他的山了。
20多年過去,如今我能用畫筆再次描繪我心中的黃山美景,真是暢快。
簡單記錄下繪畫過程。
所用工具:拉娜300g粗紋棉漿紙8K,史明克水彩,大、中號平頭筆,紅胖子筆00號,小號秀意筆,華虹板刷,B2鉛筆等。
以下是一波過程圖。
這幅習作的過程圖很少,主要是因為我專心畫畫,總是忘了拍照。
這幅畫我是參照周峰老師的作品,自己琢磨著畫的,遠看意境還算滿意。但感覺自己在調色、細節刻畫等方面的基本功還很不扎實,需要靜下心來更多的練習。
期待明年能有更多的時間來畫畫,期待自己能有一天可以自如地畫出心中的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