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機構不大,卻每天忙到天昏地暗,疲于應對;他的公司很牛,運轉卻能井井有條,快樂逍遙;
……
同一個地球,同樣的時間,為什么場景卻有天壤之別?難道只是源于事情太多太雜嗎?其實,此問的答案很簡單,“時間管理”很關鍵。
請思考三個問題
你的時間夠用嗎?
你想有更多的時間嗎?
怎么樣才能擁有更多的時間?
一直以來,“想干的事情干不完,想學知識卻沒時間”是很多校長的痛。有些校長,一直在想方設法讓自己可以兼顧一切,而有些校長,對此早已麻木、習以為常。
那么,問題來了。
事情真的像表面看起來那樣,多到讓你每天超負荷都完不成嗎?會不會有這樣一種可能:其實是你自己沒有合理管理時間,沒有梳理事情優先級,才導致了上述情形。
歷史上的名人、成功人士不勝枚舉,他們的成功縱然離不開自身努力,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
本杰明·富蘭克林10歲離開學校之后,除了熱愛讀書,并沒有顯露出什么特別天賦。可是后來他不僅成為了美國最受尊敬的政治家和最著名的發明家,而且還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以及成功的企業家。這個巨大反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許可以從他的作息表中尋找答案……
富蘭克林生前作息表
在這張作息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時間的良好把控和管理。顯然,時間可以被管理,只要掌握到科學方法。
也許你距離成功只有一張時間表的距離。
往深里說,時間管理到底是什么呢?有些校長可能還不太明白。
所謂時間管理,就是有效地運用和安排時間,降低變動性。
通常,我們會憑經驗、靠直覺對正在做的或者將要做的事情進行安排。這也就難免會導致工作效率不高、找不到頭緒。
時間管理問題可以說是個社會問題,前人也摸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David
Allen的暢銷書之一《Getting Things Done》中就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好方法---GTD。所謂GTD,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縮寫,意為“完成事情”。
這個方式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收集、排程、執行和回顧。
01
收集
我們的大腦很容易被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以及未完成的事情所干擾,所以在安排時間之前一定要先把能夠想到的未盡事宜記錄下來,清空大腦。
這些事情既要包括工作中的,也要包含生活上的。大到拯救地球,小到打醬油;遠到環球旅行、養老問題,近到今晚要吃什么;有別人拜托你做的事情,也有你委托給別人、在等待回復的事情……只要是你想做的事、你可能做的事,事無巨細,把它們全部都記下來。
我認識的一位校長每天工作、生活事務繁雜,很多時候都因為事情太多忙不過來導致顧此失彼。我告訴了他這個方法后,他就把自己一天中的事情進行了收集匯總:接待家長、學習在線課程、處理校區事務、朋友生日聚餐、給父母打電話。
把待處理的事情進行梳理之后,他反映說馬上感覺大腦清晰有條理了,而且對要做的事情一目了然。但我告訴他這只是第一步,知道了要做什么,還要清楚怎么做。
02
排程
我說的怎么做就是指排程,簡單來說就是對所列事件進行分類并安排。分出輕重緩急,按優先級去逐個完成。
1.“四象限”法則
事件分類最常見的方法是,史蒂芬·柯維的“四象限”法則。
一個人在同一時間處理兩個以上的任務極為困難,保持高效則難上加難,因此應把時間花在第二象限,即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
上圖的時間管理坐標體系。可以大致把事件分為四個類別: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
2.“四象限”法則的使用
通常情況,我們會進入這樣的誤區:先做緊急的事情,例如,重要且緊急的事務或者緊急不重要的事務。這樣一來,整個工作就處于一種”緊急“狀態,這種情況需要極力避免。否則,我們就無暇去顧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了,而這些事情往往有著更深遠的影響。
將大部分時間花在“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上,可以有效避免掉進“嗜急成癮”的陷阱中,更可以避免進入讓事情變得緊急后才疲于應付的怪圈。
校長們在日常工作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你要養成提前做好事件規劃的習慣,學會優先關注“第二象限”的事情---重要但不緊急。只有提前做好準備,才能夠真正按照事件重要程度去工作,而非緊急性。
根據這個法則,校長就把自己要做的事進行了合理的區分。
首先,第一象限,重要且緊急的事:接待家長來訪。這件事的重要緊急程度不必我多言吧,直接關系到校區業績啊。
其次,我們說的第二象限,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在線課程學習。
由于這位校長的在線課程有直播和錄播兩種形式,但是區別是直播可以在線參加答疑,錄播只能聽回放,所以學習在線課程這件事情很重要,但是卻并不像家長來訪這么緊急。故,學習在線課程就劃為第二象限。
然后,第三象限,緊急不重要的事情:朋友生日聚餐這件事情很緊急,但是跟家長直接上門來訪相比,好像又沒有那么重要。所以,屬于第三象限。
最后,第四象限,指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日常的給家中父母打電話,相比較其他三種,就可以歸結為第四象限事例。
清晰的象限劃分,想必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已經了然于胸,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執行步驟了。
03
執行
講真,執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聰明的人類創立了”4D“原則,可以幫你清晰目標。
第一個“D”是Do(做)
第二個“D”是defer(推遲)
第三個“D”是Delegate(委托)
第四個“D”是Delay(刪除)
眼下對你來說,相對比較重要的你就要去執行;相對不重要不緊急的可以推遲;重要性不夠的事情,就去委托;確實不重要的,那就刪除。
事件執行方面,更加重要的是每件事情都要專注去做,用心去做。只有專注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到位。
1.取舍
我們還是以那位校長的例子來分析一下他該如何執行這個“4D”原則。
我們先說第一象限的接待家長,大家想一下該如何取舍?有人認為既然是緊急且重要的事情,那肯定要第一時間“做”啊。其實不然,作為校長應該掌管全局,不必事事親力親為,所以可以交代或者委托給課程顧問去處理。
那第二象限的在線課程學習是他提升自己的機會,不然就會成為校區發展的天花板,所以,優先選擇學習在線課程才是他要做的。
接下來的第三、第四象限中的朋友生日聚餐和給家中父母打電話,通常可以選擇推后或舍棄。給父母打電話,可以推后,而生日聚餐這件事情,如果無法推后的話可以舍棄。
2.專注
執行過程中除了需要知道如何取舍外,還需要學會專注。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在被問到:“成功的關鍵是什么?”時,他們倆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在紙上寫下:“F、O、C、U、S......focus(專注)。”
專注一件事情,是關乎事情能否高效完成的關鍵因素。
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夠專注一件事情,你可以學習一下“番茄工作法”。名字雖然奇怪,但是方法確實實用。
“番茄工作法”來源于廚房的“倒計時”鐘。比如,媽媽煲個湯要30分鐘,她就可以把這個鐘擰到30分鐘倒計時。此法的發明者,最開始就是用這個鐘來測試自己能堅持多長時間專注地做一件事情。
我們在處理校區事情上,同樣可以借鑒這種方法。我們可以使用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的模式,這樣一個動靜有序的平衡規律能提高效率。
一次只做一件事,只有用好專注、用心、極致的理念,你才能把事情做好。
04
回顧
做好了收集、排程和執行外,只剩最后一步回顧了。回顧是GTD中的一個重要步驟,一般每周都要進行一次回顧,檢查你的行程表是否在進度上。同時,制定下一個計劃。
在富蘭克林的作息表上,你可以發現在“18:00—21:00”這個時段,他用來整理物品、消遣和總結一天的工作。可見,這一環節的重要和必要。
回顧一天或者一周的工作執行情況,可以幫你掌握自己的辦事節奏和偏好,也可以了解不足和計劃執行過程中的不足。在制定下一周的行程表時,也就更加有依據,時間的安排和利用也更加合理。
這位校長說與其把它當成回顧不如認為是對自己時間管理的反思,雖然由于一些校區突發事情導致某些事情沒有完全按照時間線走,但他表示會持續采用這種管理方式上,不斷反思進步,爭取讓自己時間管理更有效。
時間管理,距離你并不遙遠,只要有心,認真規劃。那么,你就是所有事情的掌控者,就能擺脫被繁雜事情所累的痛苦。
首先,你必須是一個細心的事件搜集者,然后,你要懂得區分優先級,任務分工合理化,按照事情重要程度而非緊急性去執行,其次,你要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都要能夠專注認真,最后要善于回顧總結,找到問題,并解決問題。
你,同樣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時間管理者。不信?那就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