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崖嶺
全大崖嶺概述
一、地理位置概況
1,王金莊村的地理形式基本屬于東西走向,而大崖嶺是王金莊二十四條大溝之一。從王金莊村后頭(即西頭)往西北方向走,通過往嶺溝走的這條大路,經過滴水門、上馬口、洪崖圪道口、紅土坡、石樹峧口、南岔門(三叉口),就到了大崖嶺的進口。這兒是個三叉路口。三叉路口原來有一塊石頭,上面刻著“往南玉林井,往北銀河井”十個字。在一塊地的堰頭上放著,后來被大雨水沖走了。這句話的意思標明了從王金莊通往玉林井和銀河井的道路標志。也就是說在過去王金莊人民要是出村往外走到井店或縣城以及其他地方去,往南走大崖嶺溝是必經之路。這條交通要道是公元一九六四年以前的必經之路。往北走是去銀河井必經之路。
2,大崖嶺這條溝呈西南走向。海拔最低處791米,最高處974米,東徑113.81,北緯36.O1。全溝共有665塊梯田,共145.42畝。總堰長44289.77米。土質多屬于紅土結構。適宜種植玉米、谷子、高粱、豆類等作物。蔬菜類可種南瓜、土豆、豆角。三處羊圈,石檐子32個,水窖8個。其中,前半崖溝半山腰靠山坡與土地相接處有一個水窖是劉子定一人在九十年代修建的,還修建了一個石檐子。三處泉水,一處在主道旁邊往后南洼兒走的路口處,一處在正洼兒靠南邊的一處地堰跟兒。一處在南大崖嶺后南洼兒嶺頭翻過去的一條溝的一塊地堰根。六十年代初,李京良父子在后南小洼兒修建了四層梯田。付竹順在大崖嶺溝口北坡上修建了兩塊梯田。一九七一年,五街大隊在后半崖溝修建梯田時,李金愛被山坡上的一塊滾石砸死,負出了年輕的生命。八十年代李松德一人在后半崖溝修建了一塊梯田,還修建了一個石檐子。
3,羊圈的作用和意義:羊圈用來圈羊和積肥用。每到夏秋之季把羊趕在山上放養,晚上就不回家了。牧羊人只管放羊,另外派一名負責管理羊圈的勞力,白天羊上山以后,這個人就是負責弄些土或一些碎毛草墊圈。隔幾天把羊糞堆積起來再墊,一直到秋后,天氣涼了,羊就不在山上住了。這樣就把明年種地的肥料備下了。
4,石檐子的用途:石檐子是用來遮風避雨的。人們在地里干活,遇到雨雪天氣,就可以去里面避雨雪。到了農忙季節還可以在里面住宿。特別是摘花椒的季節,人們為了節省時間,就在里面住著,摘完花椒了再回去。雖然是個人修建,但可以共用。這也表現了王金莊人民高尚的品格。
二、地名由來及變更
大崖嶺溝呈西南走向,在群山包圍之中,群山相連,高低交錯,山尖稱之為嶺,因此叫大崖嶺。相傳,大崖嶺這個地名原來并不叫大崖嶺,而是叫大爺嶺溝,因為這里并沒有很高的石崖,也沒有很陡峭的山崖,只是群山環抱稍微陡一些的山坡,坡度大而已。據說,是自從王金莊立村以后姓付的一戶人家有弟兄幾個,成家以后,生的兒女們較多,整個家庭人口多不好管理,把弟兄幾個分開另起爐灶。當時土地稀少,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又為了家庭和睦,弟兄幾個各占了一條溝,老大占了大崖嶺溝,帶領兒女們過著起早貪黑修田農耕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后輩侄兒們就把這條溝叫成了“大爺嶺溝”。又因為這條溝是一條交通要道,由于時間的延續,過渡的時間久了,人們就把它叫成了“大爺嶺”,把后面的溝字省掉了。再后來根據歷史的演變和文化的深入,就把這個地名叫成了現在的大崖嶺。
三、故事傳說
1,大崖嶺溝口往北大約百米處,往銀河井去的路外有一條小河,河東有石崖,石崖并不高,石崖上有一個小洞,從底部往上有一小段距離有坡度,在這個地方有兩塊大石頭,一塊形狀像一條大魚,一塊形狀像一只大蛤蟆,有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這條小河常年流水有一條魚和一只蛤蟆在河里戲水,戲水之后在返往石洞之時正好被一位孕婦看見,于是大聲喊道:快來看哪,這里有一條大魚和一只大蛤蟆長的真大呀!她這么一喊,那條魚和那只蛤蟆受到了驚嚇,失去了靈性,動撣不得,一直沒有返回洞中,時間久了就變成了大石頭,直到如今,現在還在那個地方,隨時都能看見。
2,大崖嶺從溝口往里走一直到山頂,是王金莊一九六四年以前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山頂翻過去的一條溝叫石花溝。在過去各方面都不發達,只是以耕種為生,并沒有其他的行業。所以人們長年累月就是修梯田種糧食,以地多為榮為貴。人們的生活用品就是從這條路往回運送,用牲口馱或人挑,村里只有一個供銷社,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都在這一個供銷社買。縣城和村里往返之間的運貨就是從這里走。在嶺頭的兩面分別有一個歇腳處,因為嶺高風大,人們來往經過此處都會在此稍作休息以防中風感冒。石花溝也有一個傳說:相傳有狐貍出沒,人們有時會在此地露宿過夜, 晚上就會聽到有很大的動靜,其實就是狐貍在作怪。從山頂往溝里滾石頭,發出啪嚓啪嚓的聲響,把人們嚇個半死,認為都把地堰給砸塌了,到第二天一看還是原樣并沒有損壞,膽小的人們根本不敢從這里走。另外如果從縣城往回運送酒,人們都會用桶或者罐用擔子挑,回來后發現酒少了甚至沒有了,其實就是石花溝的狐貍喝掉了,弄的人心惶惶。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村民從外地買來兩壇美酒,準備過年時與大伙兒一起享用。這個人挑著兩壇美酒從石花溝往回走,因山高路遠,挑著兩壇酒非常吃力,走到嶺頭已是筋疲力盡。天也很晚了,大概已是晚上九點以后了,就在嶺頭的歇腳處放下擔子,休息了一會兒。等再挑起擔子走時,感覺不對勁兒,這擔子怎么這么輕巧了?心中正在疑惑,又聽到啪嚓一聲,酒壇摔碎了,他更為疑惑:這是怎么回事?這時就聽到了嶺頭哈哈哈的笑聲,抬頭一看,看見一個女人穿著一身白衣正看著他在嘲笑,心想:難道我見著鬼了?莫非是狐貍成精了?嚇得他撒腿就跑,一口氣跑回了家,一病不起。至此,全村人都知道了,從此,人們再也不敢摸黑從這里走了。時間長了,人們想出了一些防止狐貍喝酒的辦法,就是在桶口或罐蓋處放一些臟東西(唾液或鼻涕)或者用夜壺盛酒,這樣狐貍就不會喝酒了。
3,還有一個故事。就是翻過大崖嶺,靠左邊(也就是背坡)有一條小路。順著小路往前走,不遠處有一座小山(石花溝的南面坡的山腦上)。離山間尖不遠處,有一個窟窿,兩頭透氣。里面地方寬闊,可以遮下一群羊。人們把它叫做透阡(潛)檐。傳說是二郎擔山時,用擔子把這座山穿透的。二郎擔著山路過這里,把這座山丟在了這兒。而另一座山不知挑到哪里去了。
4,石花溝有一個石檐子,是清朝末年曹家曹善謀老先生修建的,在石檐的墻上還有老先生留下的一首詩:石板棚檐意如何,防止到此雨雪多,東來西往都方便,萬古千秋永不沒。
四、地貌分布
1,大崖嶺以主道為界分為南大崖嶺和北大崖嶺以及渠洼地,南大崖嶺有四個較大的小溝和兩個較小的小溝,稱之為“洼兒”,從溝口往里走沒多遠靠路南有兩個小洼兒稱之為前南小洼兒和后南小洼兒,再往后是紅土洼兒、葫蘆洼兒、后南洼兒、正洼兒。
2,北大崖嶺有兩個大一些的洼兒稱為前半崖溝和后半崖溝,離溝口不遠處有一個北小洼兒。
3,渠洼地是緊靠主道旁邊的低處地,稱為渠洼地,也就是溝底的梯田。
五、變更
大崖嶺的梯田最早由付氏祖先開發修建的,經過近千年的歷史發展,土地買賣的自由,這條溝里就變成了多家姓氏的土地。李劉曹張在這條溝里也有了自己的梯田和山坡。至土改前及人民公社化之前,這里的梯田和山坡都歸私人所有。人民公社以后屬于集體所有。王金莊二三四五街都有。二街地最多,渠溝的大塊的好地大部分都是二街和三街的。那時各街以生產隊為單位集體耕種。為了便于耕作及管理,又能省時省力,一九七六年,王金莊五個街在王金莊公社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報縣政府批準,對王金莊由歷史形成的插花地進行了以各大溝區域的調整,大崖嶺溝調整為五街所有。五街又經過適當分布,由一、二、四、五、六這五個生產隊耕種。改革開放后承包到戶一直至今。
整理人:李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