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前,有著“未來先知”稱呼的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就說,媒體終會成為我們的皮膚,替代我們對世界的感知。
這個觀點在過去一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們還是相信,不管科技如何進步,電腦也好,手機也好,終究是“身外物”。作為有理性,有智慧的人類,怎么可能喪失對基本感受的控制?
然而,這次“廣東地震”,確切地說是震源在廣西,又把震感傳到廣東的地震;以及發生在微信和朋友圈高度滲透生活的這次地震;卻讓我們意識到,麥克盧漢可能是對的。
除了明顯感受到地震的人,不少人,是透過朋友圈來得知到地震的。沒有震感的人,透過看朋友圈的刷屏感知和確認了地震的各種情況和細節。從震源震級科學百科,到逃生經歷,再到桌面水碗抖動的小視頻,款式應有盡有。有人調侃說“地震了,朋友圈。”這其實就是事實: 在不知不覺中,多媒體結合互聯網形成的社交媒體,以比現實感官更加豐富的角度和深度,沖擊著日常的身體感官,終于,社交媒體跑得比你的身體知覺還要快的那天出現了:
你透過朋友圈,而不是皮膚感覺到地震。
當然,有些人說這個是特例。遲鈍無震感的很多。拿刀割自己試試看朋友圈是不是更快。
但數字感官的延伸和變化,并不是我們物理感官的喪失。就像我們視力完好,但看手機比看朋友的面部表情要更自然。我們能讀懂,或以為能讀懂朋友圈的表情包,卻讀不懂活人痛苦的表情,又或者像三無少女綾波麗那樣發出嘆息:“對不起,我現在不知道用什么表情來表達現在的心情”。
我并不是要譴責這種變化。是好是壞,就像侏羅紀的恐龍看待自己的滅絕和人類的出現一樣,不是好壞的問題。
只是,如果你發現自己再也無法為他人的苦難而哭泣,或再也無法對生命的誕生喜悅,又或者在向別人用鍵盤開噴的時候仍然不覺得自己滿腔憤怒......那或許你就要小心了。
虛假憤怒可能是被當成真實的。真實的愛戀卻可能視而不見。
在我們的時代,感覺和感受,是需要特別地學習和培養的。因為,這是一個在朋友圈感受地震,用互聯網代替皮膚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