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今天是八月的第四天,我的《慢煮余生》也已經連寫到了107篇,中間雖有斷寫,但總的還是在堅持的。整理了一部分小詩,也將一些散文進行了取舍,反復修改,精心琢磨。在寫文期間,深感知識的缺乏,頭腦的空洞。于是,我抽空開始閱讀一些名家名文,譬如三毛的《哭泣的駱駝》,我自己一邊讀,還一邊推薦給微信與公眾號朋友。
讀了三毛的《哭泣的駱駝》,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歡三毛。朋友們也說,我的文字很接近三毛。事實上,哪里能跟三毛相提并論。三毛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一個故事,一篇優美而充滿詩意的散文。撒哈拉環境的惡劣,人們生活的艱辛,以及撒哈拉的風土人情、文化底蘊,眾人皆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所有的一切在三毛的眼中卻皆是迷人的、浪漫的、引人入勝的。我自然也被吸引著、陶醉著......
一個女人離鄉背井去到異域,用眼、用心感受著那篇陌生的土地,用筆記錄下它的面貌、它的風致、甚至它的蠻荒。對于三毛,我很敬佩,她堅強、獨立、自由的行走于人世間,且給這個塵世留下了諸多的精彩。
讀著《哭泣的駱駝》,心在不斷的顫抖。三毛居住的那個地方時局不穩,政治動蕩。西班牙人、撒哈拉威游擊隊、摩洛哥志愿軍三股勢力的沖突導致人心惶惶,而在撒哈拉威人內部,頑固的宗教信仰,野蠻的懲罰方式,最終導致了沙伊達和魯阿的死。人命如草芥,在野蠻的風雪里被漠然的揚棄。
三毛的文字,在我的印象里從來都是平淡的。那些豐腴和韻味也都出自這平淡,我對她的生活充滿了好奇,因此愛上了她的散文,也是抱著一種極其輕松和愉快的心情讀她的文字。每天讀一點點,消暑也消渴,但在讀《哭泣的駱駝》之時,心里有點堵得慌似的。
昨夜再讀,頭腦里恬靜的撒哈拉忽然變得狂躁而兇殘起來,時時刻刻皆在吞噬著眾人的夢幻。那些血腥場面竟赤裸裸地暴露在我的面前,因文字的敘述而無法停止心跳,閉上眼,耳邊仿佛傳來了陣陣哭泣——那是駱駝的哭泣,那是哭泣的駱駝!
這個塵世怎么啦?因為得不到,所以便不惜一切地毀滅,人也被當成了可以交易的物件。占有是人類極其特別的欲望之一,它膨脹的邊緣都是罪惡的擴張。一群男人公然在人群中欺凌并虐殺一個女人,僅僅是因為他們得不到。三毛在寫沙伊達和魯阿死的時候,筆端怎能沒有血淚?在那個荒蠻的世界里,她什么也做不了,她擔心著隨時都會到來的戰爭,戰爭讓人們忘記了罪惡是要受到懲罰的。然而悲憫的天幕下只有一片荒涼的沙漠,小山一樣的駱駝的白骨,那撕心裂肺的叫喊還在天地間回蕩,震撼著人的心靈,讓人痛得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