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苦難可以磨礪心智,讓人快速成長”已經成為絕大多數社會群體的共識。
世間的苦,林林總總,多得讓人數不清。夏夜熱汗濕衫,裸露的肌膚屢屢慘遭蚊蟲叮咬是苦;春節奔波在外,不能與家人團聚是苦;遭遇天災人禍,失去親人又欠下一屁股債是苦。
可不論哪一種,人們對受苦受難的人的勸慰卻總是那么相似。
很多人喜歡用“年輕人就應該多吃點苦頭”、“我讓你受苦是為你好”的語言來教導他人。
也有很多人為了反駁這一句“年輕人就是吃不了苦”,而去經受他人口中那些苦難。
但其實,有些苦難你壓根不必受。這萬千的苦難中,并非每一種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02
三年前的暑假,我在家鄉附近的一間工廠里打工。那一年剛好高考完,理想大學的錄取通知單也發了下來。在小縣城里,哪戶人家家里出了個大學生,消息很快就會傳遍街頭巷尾。廠里的人也聽說了,大家都由衷地為我開心。
但當時的車間主管似乎很討厭大學生。自從聽說這個消息后,就用“大學生”三個字的稱呼代替了我的姓名。
之后不管我做什么事情,他能挑到刺的,都要加上“這就是大學生啊”之類的言辭羞辱。有時候他事不多,能一天懟我兩三回。
作為我高考結束后第一次接觸到的小型社會環境,他的語言暴力給我帶來很大的精神困擾。我每天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出一點紕漏。但盡管如此,他的語言攻擊還是沒完沒了。
我想辭職不干,周圍的人都跟我說“年輕人得多吃苦”、“不要太懦弱,被說幾句就不行,那將來還怎么走上社會”。
最終我還是忍了下來,于是接受了整個暑假的語言暴力。
但我不覺得這是我應該承受的。我之所以忍下,不過是不想成為他們口中那個“逃跑懦弱的年輕人”。
03
我們忍得了三年寒窗,每個凌晨六點起身,每個夜晚十一、二點入眠,爭分奪秒地學習。那是因為我們知道苦盡甘來,此時的勞累會為我們爭取多一分考上理想大學的希望。
千里迢迢離家在北上廣打拼,住在廉價的出租房里,每天吃泡面擠地鐵,拿著一份微薄的工資,那是因為我們心有所向,知道拼搏會讓自己更靠近理想的生活。
這些苦,我們受得心甘情愿,甚至大多數都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結果。
因為我們知道,這是彩虹前的電閃雷鳴,等雨過天晴,天空可能會掛上一彎彩虹。
受不了苦嗎?
不是,我們只是不想經受那些毫無意義的苦難。
04
沒有人喜歡受苦。
“苦難可以磨礪心智,讓人快速成長”,更多時候是出自旁人之口或身處低谷的人的自我排解。倘若有一條鮮花盛開的平坦捷徑可選,我想沒人想走一條荊棘滿目、方向未知的路途。
但人生沒有這樣的捷徑,所以我們總免不了要面對荊棘。
可是,倘若有選擇的余地,那就在有限的生命里選擇那些有意義的苦,選擇能給自己帶來高收益、高回報的苦。
“吃苦”的意義不是單純地承受苦難,而是怎樣達到心之所向。不要被“年輕人就是吃不了苦”這種論調綁架著去經受一些不知所謂的苦,遭一些不明不白的罪,這就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