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以前戴了好多年隱形眼鏡的緣故,我有很嚴重的干眼癥。因此,下班時間里幾乎不閱讀,這是曾經是我堅持多年不讀書的最好用借口。
家人勸我的時候,我就威脅他:我要是看瞎了怎么辦?
但是我依然看手機,并且以此為借口換個大屏手機。
后來我發現我快被時代殘忍的拋棄了,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所有“圈紅”都開始讀書了:
facebook的扎克伯格不僅有書單,自己還有讀書會,成員基本是他的公司成員,據說他在讀書會里像暴君一樣,制定了瘋狂的讀書計劃,小扎靠著多讀書帶領facebook走上巔峰,《經濟學人》雜志稱他是“數據時代的新國王”,一舉扭轉了在公眾心中的形象,現在大家把他P成這樣,你們感受下:
演《哈利波特》的赫敏宣布息影,去做慈善和認真組織自己的讀書會,稱“我給自己的任務是每周讀一本書,然后為了我的讀書會,每個月會額外再讀一本”。怎么樣,高顏值的也讀書!
中國排名No.1的時尚博主gogoboi也讀書,而且讀很多,如果你看過他以前的微博就會知道,他之所以能這么紅,完全是文化氣質讓他從萬千時尚博主中脫穎而出。
哎呦,這年頭要是不說自己加入了一個讀書組織都不好意思出門似的。
創業的人都在讀書,演員在讀書,時尚圈也在讀書,你不讀書,難道要等著變丑變愚蠢嗎?
后來我決定趕快跟上時代節奏。那么從哪里開始呢?利用上下班時間讀書是個好主意,上班坐地鐵的話,我會有至少20分鐘的整塊時間,于是我拿這個時間來看書,比看碎片化的微信更有意義。
去年有一段時間,我心血來潮開始看《三體》,不能用手機看,一是因為費眼睛,二是因為容易分心,不一會兒就忍不住去看微信了。所以我選擇了Kindle,其實用Kindle看依然不如用紙質書那么保護眼睛,但是鑒于《三體》中文版的封面和質感……我還是選擇了Kindle,輕薄好攜帶。看到興頭上,發現20分鐘太短了,根本沒看夠就該下車了,還容易坐過站,我就改成坐公交車,因為不用換車,公交車開的慢,所以可以一直看30-40分鐘,當然,坐公交車得早起,不然上班要遲到。這樣,又逼得我養成2個月早起的習慣,每天早晨神清氣爽的起來,在公交車上捧著《三體》,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豈不快哉。就這樣,我基本上是利用上下班的零散時間看完了《三體》全三部。
不過,有些書不適合在公交車上看,尤其是那些需要精讀或需要做筆記的書。最好是抽大塊時間來完成。
看完《三體》之后,覺得很鼓舞,又看了吳軍博士的《文明之光》和《浪潮之巔》。《文明之光》屬于不需要細讀的那種,你只需先看看目錄,然后按自己的喜好挑重點章節來讀就好。在這本書里,吳軍博士礙于篇幅限制而沒有寫過癮的IT行業發展史,在《浪潮之巔》里寫的很透徹,于是我又去接著看《浪潮》,就這樣,一部連著另一部,就會慢慢看下去。《浪潮》是一本非常好的書,適合精讀,需要做筆記甚至寫讀書筆記,這個以后有時間再一定要寫。
所以《浪潮之巔》這樣的書,雖然我仍然是用零散時間來讀的,但是依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它讓我保持了閱讀習慣,以后寫讀書筆記還會拿過來挑重點看。
還有一類書,是我怎么看也看不下去的,這樣的書可能在這個階段不適合我,就只能放棄。比如朋友曾經向我推薦《金字塔原理》,是有助于寫作的好書,但是我看完第一章就再也沒有興趣看下去,因為似乎第一章就已經把要說的都說完了,后面都是非常具體的技巧,可能是因為那個階段我沒有練習寫作所以沒有需求,就像看數學練習冊又沒有演算紙。后來我又拿起來看了兩次,依然看不下去就放棄了。
利用零散時間看書的話,一個階段最好集中看一個主題的書,這樣一來有連貫性,二來有利于在腦海中形成系統的圖景。或許在有些人腦海中形成的是框圖,那當然更好了。但是最好在看完之后練習畫思維導圖,有時間最好寫成讀書筆記,那么這些書就沒有白讀,在這個主題或領域的知識就很清楚了。
閱讀之后,總有些體悟想付諸言語,比如讀《三體》之后有很多思維的線頭,都想抽出來寫,但是不知道從哪里開始。
后來機緣巧合,加入了寫作訓練,開始寫作之后,我的個人體悟是,寫作和看書的道理類似。
如果沒有大塊時間寫作的話,可以把自己偶然靈光一閃的主題或句子記下來,寫到記事本、印象筆記、或者微博都行。因為靈光一閃的東西往往在200字內,140字也夠了。大腦似乎有自動整理的功能,過幾天再看這個主題,大腦有的時候會發揮出更多細節,這時候可以拿出來把這個主題寫個500字。我有的時候為完成寫作作業就會到從前的微博里去翻翻,有些不錯的主意可以進一步拿出來深化。有的時候會有驚喜,因為完全忘了自己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還寫了一句詩意的哲理木哈哈哈。
在寫作小組里,每天交完寫作作業,我都能體會到作業里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有些地方需要更細節的描寫,有些需要進一步閱讀補充材料,有些暫時還停留在感性體會的初級層面,需要向更高一個層次的提煉升華,有些主題可以捏合在一起,把敘事結構做的更復雜。這些都可以在以后找大塊的時間做深加工。比如說第七天和第十二天寫的小說,都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它們是一個故事的兩面,應該寫在一個框架之內。而這些觀察和思考,在我沒有動筆寫之前是完全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