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書并不是我一貫的挑書風格,故事中的地點讓我一改對西藏的看法,悲哀的結局卻看的我倍感心安。
那是一段惶惶不安的日子,無動力無思緒,游蕩在圖書館尋找幾本書補上心里的空洞。偶然看到一本黑底白字且十分厚實的書,稱不遲,且下面有一句話“無論你在哪里,你都在我心上”。感覺是本蠻有內涵的書,便抱回了家。
忙忙碌碌的日子走在期末尾聲,抽不出些許時間去扎在書里面。然后也正是如此芝麻點的時間,看了簡介后便將我深深吸引。一段紀實,兩個上海中年人在西藏的愛情故事。雖說年幼閱讀言情類的書籍不適宜,但若只把它當成一種故事,聽過也就罷了吧。十分反感現代小說中校園戀情類的言情書籍,將一波青少年的愛情觀扭曲。這個發生在西藏的愛情故事,就像荒無人煙中有一處澄澈的湖。
期末終于結束后我便一坐一日,扎在這本黑書里。也許是因為她已過了人生前四十年,修得幾許心中的寧靜。也許是因為她彈得一手古箏“春到拉薩”,長發覆背雙手撫琴的樣子使人倍感意境美。也許是因為她的眼睛“干凈的就像藏北深處的湖水”,多年手術經驗堆積的冷靜。——我很欣賞她這樣的女人。一個略有名氣的醫生,一個古箏有八級水平的女子。
在歌舞升平的城市,人心如沉浮不定的沙粒,隨風而起,隨風而落。丈夫的情人以懷了孩子為由,膽怯卻又直接的要求她提出離婚。十多年平淡的婚姻,丈夫只把她當做一個最好的面子,帶出去在飯局上嘚瑟嘚瑟。最終尼若淡然自若的提出離婚,丈夫并不知情人暗下的要求。小時候常看電視劇電影上,一些人物在受了委屈或被某些小人要挾答應什么事的時候,他們總自己默默忍受著,當關心他們的人問起時,他們什么也不說。那時恨透了為什么不說出來呢?說出來一起去整治那個壞人不是很好嗎?直到后來在不斷體驗生活角色中成長,才略懂得選擇不說的原因。智者寡言。成熟的去承擔,去扛起一份屬于自己的責任。不說,有時是更好的選擇。
男主陸路是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師,與自己相差很大年齡的年輕女孩兒在一起三年多,只是對方不愿結婚。
周立波說:“婚姻就是愛情的墳墓。大家試想:要是沒有了婚姻這座墳墓,那么愛情,豈不是死無葬身之地了嗎?況且入土為安的愛情,總要比暴尸街頭的愛情好吧?我想愛情只有入土為安了,能孕育出新的種子,讓另一個生命破土而出,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一個渴望有家庭的中年男子,一個已沒有家庭的中年女子。平行時空的相遇,卻釀不出好的結局。
陸路只拍西藏,年年進藏拍攝,并在微博上分享拍的照片。其博名為“不為”,我覺得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詞,引人深思。這本書后附幾張陸路拍的照片,激起我去尋找他的微博。一個瘋子幾乎快把電腦掏空,查閱了所有關于不遲,作者,尼若,陸路等相關資料。實在找不到他的微博,看不到心里迫切想看的西藏的美景。只好將“不為”作為網絡昵稱,一來紀念逝去的陸路,二來表達對不遲的喜愛,三來表示一種生活態度。
尼若是偶然看到陸路博客的,而最終兩人在西藏的相遇相知相愛便是這緣分的結果吧。陸路在又一次返回西藏的途中出車禍去世,與此同時尼若在西藏朋友的客棧等他,等一段慢慢變老的浪漫。
尼若是因為手術失敗而去西藏支教的,那群善良懂事的孩子讓西藏在我腦海中的印象蒙上一層純白色。熱情淳樸的西藏人,抹去了先前在我印象中臉上濃濃的高原紅,行為如同土著人一樣野蠻的形象。書中常提到羊卓湖的美,和無人區流傳著的動聽的故事。大昭寺前來往不斷,跪地磕頭的佛教信徒。——我再沒有先前那般厭惡西藏,因覺得高原反應而畏懼那個地方。相反,我發誓有生之年一定要去次西藏。
荒唐稚氣的想法因一本書而產生。這就像麗江以艷遇之都出名后,吸引了不少年輕男女去旅游為得一段美妙的邂逅,但若要長期居住在麗江,卻要學會適應當地獨屬的懶散,慢節奏。
有人說:“若你想要了解一個人,就得鉆進他的鞋子,陪他走上一程。”
人如書,最先看到的是書名,封面,有興趣便翻翻簡介,再有興趣繼續看,直到看完。除了書名和封面,人對一本書的內容都毫無所知。愿意去花時間精力品讀,便是深入了解一個人的過程。一度不愿閱讀厚重的書,因為個人覺得文字也許太繁瑣。反省下,追根究底是本心太浮躁沉不下來。年輕人,輕,就往上飄了。
緣生緣滅,彈指一揮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