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0月初,渭南大荔縣京師童迪幼兒園有家長稱,“和孩子聊天時,娃說吃飯要吃快,吃得慢就會被老師叫到廁所吃,和其他家長溝通得知確有此事,有的孩子甚至一天三頓飯都會去廁所吃。”經查,幼兒園承認有此類事件發生,向家長道歉并承諾后續的整改辦法。(新浪新聞)
? ? ? ? 這條新聞一出,立馬沖上了微博熱搜榜,不少網友發表評論,對此事一邊倒的進行指責與批評。老師因為孩子吃得慢而對此作出懲罰,或許可以說是在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但是一旦懲罰的手段傷害到孩子,讓家長和孩子都不能接受,那便是本末倒置。事件中的幼兒園老師,之所以被批評其實不僅是教育方式的問題,更多的是背后對孩子的關懷與耐心還不夠!
? ? ? ?自古以來,人們對于老師最大的褒獎便是稱其“愛生如子”,而先賢孔子也曾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幼兒園的孩子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對這個社會開始系統認知的起點,老師的出發點也行是好的,但方式方法的粗暴,卻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誤會和自卑,吃飯慢到底算不算一個壞毛病?需要改正么?從科學的角度上說,細嚼慢咽是專家們推崇的飲食習慣,一味貪快,不僅有可能被食物燙傷,容易噎住,而且對腸胃的損傷也不容小覷。當然,幼兒園的孩子因為年齡問題,大多數并非只是細嚼慢咽,更多的可能是吃飯動作慢,或者不專心,有拖拉習慣,老師分身乏術,難以同時照顧眾多孩子吃飯,又想著快點完成任務,因此才除此下策。
? ? ? ? 但不管老師最初的本意是什么,讓孩子去廁所吃飯這一點就暴露了自身師德有缺。沒錯,這無關教育能力,就是師德出現偏差。試問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老師會讓他吃的慢就去有著三個大便池和小便池的廁所么?是不是會有更多的教導和耐心的陪伴?同理,家長付費讓孩子入園,學習和培養生活習慣,老師卻忽略孩子實際情況,一刀切的方式非但沒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反而讓孩子的內心留下陰影。
? ? ? ? 巧合的是,在這條新聞上熱搜的同時,還有一條熱搜也在吸引著大眾的目光—“畢業8年后舉報班主任辱罵自己”。一個畢業已久的學生依舊忘不了老師當年的辱罵,陰影揮之不去,何況是剛上幼兒園的孩子?難道要讓他們在人生起步的階段就面臨著自卑,在廁所里默默困惑著自己錯在哪里?難道要他們不管食物有多燙,都要一股腦往嘴里塞,才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難道要他們成年長大后,再來向老師討要說法?老師目睹一切,難道真得沒有絲毫不妥的感覺?如果是,我想說他已經不配為人師,不配家長和孩子的信任。
? ? ? ? 說到底,事件中的老師覺得自己只是在完成任務,缺乏職業責任感,沒有教育意識,更沒有對孩子的愛心與耐心。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但花朵需要細心呵護,而不是將其丟進廁所里,自己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