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位同事A和B,兩人幾乎同步開始有買房想法并相約一起看房。2014年年末A在上海新江灣城地鐵站附近買了一套首付80萬,全款300多萬的房子,A的首付款主要是兩個家庭支持和夫妻兩人積攢的積蓄。B由于工作年限少加之單身,首付款主要是自己父母支持,所以B不甘心一次性拿出父母積攢多年的積蓄,遲遲在觀望。
一年后A裝修完房子,住進了一年前單價4W,現在單價約4.5W的房子。而B租依然住在漲了200元租金的出租屋內。
你是否還記得泰塔尼克號的故事,還記得Rose住的頭等艙中金碧輝煌的場景,而Jack住的末等艙中老鼠過街的場景。歷史的場景總是那么相似,階層分化出現在每一個國家中。
那么:今的北上廣這幾搜巨型泰塔尼克號,我們還能登的上嗎?
答:北上廣的一套房子!
那么:如何能進入頭等艙呢?
答:北上廣的多套房子!
對于我們普通人,北上廣的一套房子足以判定你在一個什么階層!
身邊的北漂族我個人觀點分為三大類:
1、2016年之前已經買房和本地有房的人們
我并不想鼓吹買房,掀起議論。事實是經歷了2016年,幾乎每個人都鑒證了中國房價一路狂奔。北上廣有我們揮之不去的痛點。如北京蒲黃榆地鐵站附近房源,鏈家網數據顯示:2012年均價2W,2015年均價3.5W,2016年均價6W。
在2016年之前單方家庭支持加上自己的積蓄,差不多還可以攢夠首付買個小房子。經過2016年幾乎要雙方家庭拼湊出一套首付款。
這一類人處于社會階層的頂部,他們中以本地人居多,還有一部分早早買房的外地人。即使部分人依然要每月還房貸,相比在2016年之后買房人,他們是幸福的。他們還能瀟灑的生活,任性的工作,在日子乏味之時有能力為自己安排一次旅行放松自己。
2、2016年之后開始買房的高房貸者
我們生活在一個即美好又糟糕的年代。我們享受北上廣的便利、機會、公平,同時我們也忍受他高額房租、霧霾、交通的擁擠。
而這波買房者幾乎都背上了動輒三、四百萬的高額的貸款。高額的月供已經不允許他們輕易跳槽、恣意消費。或許一次2000塊的職業培訓課程也要糾結良久而選擇不參與。待到五、六年后手頭寬裕一些時,他們已經沒有精力再參與到這些培訓中來了。
我還在上大學時候經常接受的外部消息是:年輕人應該專心學業、事業,沒房子可以租房子,等到有一定經濟能力了再考慮買房。這種多年的傳播效果實打實的影響我多年,我甚至選擇相信我們的房價是平穩上漲的。
所以我們安心工作、省吃儉用,為了能買到面積稍微大些、首付款多些的相對滿意的房子。但是2016年的事實狠狠的扇了我一擊耳光,手里的資金增長速度跑不過房價增長速度。
被驚醒的人選擇此時買房,不失為一種登船的保障。雖然沒有上一階層良好優越感,但也是有房一族。
3、還在觀望中的看客們
事實印證了一句老話:今天你愛答不理,明天你高攀不起!
我們一度鼓吹過逃離北上廣,可逃離又怎么樣呢?可能就在我們逃離北上廣的時候房價猛漲一輪。我們可以去夢想中的洱海、稻城,可以讓心靈得到凈化,可我們有多少人能真的放棄這個能讓灰姑娘在午夜12點穿上水晶鞋變身白雪公主的奇妙社會呢?
反正我是做不到!
我自己親身的示例:2016年初逃離上海,回到老家的二線城市。2017年初,我又默默的逃回了一線城市。因為在一線有更加公平的就業機會,有更加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錯過了2016年,北上廣這首大船的船票更貴了。有人在微博上問100W首付能在北京買個小房子嗎?我想希望小些。還在張望的人群中,有人是想買而買不起,有人處于預判今后的房價階段。相信北上廣會公平的善待每一位努力的人。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靠房子就確認一個人的階層,很多牛人喜歡租房子住,他們對房子有另一番領悟。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房子賦予更多意義,承載著除了住所以外的功能。
買房或者不買房是一個選擇,選擇總是有好和不好之分,我們可以選擇現在我們的安逸把機會留給下一代。也可以選擇現在的努力把安逸留給下一代。(以上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