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行走江湖,你必須懂的幾個關鍵詞。那些觀念老化的年輕人,才是這個時代真的老人家。
不知道為何,最近幾年朋友圈日益低齡化,60后幾乎沒有,70后日漸凋零。80后困在孩房的泥淖里,雙目無光,就見90后躍躍欲試,聞雞起舞。我們常常夸大年齡所帶來的優勢,用資歷、閱歷、經驗等若干詞匯粉飾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實際上,年齡對許多人,是一個耗損量。
你記得你最初使用智能手機是何時嗎?你記得上一次絕對專注不被打斷去讀一本書嗎?你記得世界飛速變化曾給你帶來震撼驚喜嗎?一切因為變化迅速而被忽略。
在變化急速的時間渦旋里,時間感恰恰是被忽略掉了。你沒有覺察超體里發生劇變,讓我們對世界持有看法顯得異常重要。那些不能和世代大巴保持高速同步的個體將一個個被拋出圓心,這種離心運動外圍人群,恰恰是那些自視經驗和人脈豐富的人們。他們一個個,一個個,拋出時光大巴,當他們還未意識到世界發生了什么。
交情:我常在飯局聽到60、70代際老人說“我和XX有多年交情”,交情這個詞語自此厭惡。做傳統公共關系領域人,因為連接成本昂貴,所以當你炫耀“交情”這個詞,交情是一種中國人顯擺的戰利品,交情是一種穩固的關系。快節奏世界里,長時間的穩固感被沖刷,社交邊際成本趨近于零,認識變得異常低廉(加了微信的都叫認識,約過炮的反而說不熟)。
交情不如說一種網絡,你的價值取決于你在“網”中的稀缺性和交換性。我們有交情,在于我們有可以交換的資源和籌碼。做傳統公關關系出身的人,守株待兔,相信那個節點,死磕那個節點,一旦他們失去那個節點,就是失去整個世界。交情毋寧是一種可以兌現的交易,你可以交換節點越多,你的風險就越低。在你的字典里,去掉交情那個詞語吧。認識的時間尺被大大降低后,交情只是互惠的契合度而已。那些酒桌上炫耀交情的人,無非白頭宮女,閑話玄宗而已。你重要,只因口袋裝著籌碼。
緣分:每次一位單身朋友說自己單身,總有一個路人甲和食佬說“也許是緣分未到吧”(想上去給丫一耳光吧)。緣分是一種韭菜式生活的麻醉劑。何為韭菜式生活,就是你總是相信這波韭菜收割完畢,下一波馬上會長出來?猶如對著一位乞丐說,面包會有的。問題是,在哪里!!拿一位剩女分析——她可能找到對象入口無非:征婚網站、朋友圈介紹、意外邂逅、舊情重溫。征婚網站,和緣分無關,暫且不說。
假如朋友圈的異性資源綜合匹配性很差,即便這位女士資質中上,網絡里依然可能被“剩下”。落單就是一種無效匹配。現在你明白了,假如你是個爛人,你降低門檻找另一個爛人,天雷勾地火可能很大。可你偏偏要找長得像日劇的暖男……
解決這個問題唯一辦法如下:1、擴大你的網絡使得提供優質異性節點增加。 2、死磕單個節點,讓他們給“貨”勤快點,增加退貨環節,每個人都是一個搜索引擎。把這些人際網絡資源攢在手里,你一輩子的幸福,或許就在里面——是不是很可悲。3、 降低期待
當然,假如你顏值很高,那么意外邂逅這項目就極具增加,許多非意外邂逅會扮演成意外邂逅等著你,但顏值不高的你總是期待緣分從天而降,實話說,這個概率和高空拋物砸死你的概率是一樣的。
經驗:經驗常用來作為能力的代表,但互聯網每天發生問題的不重復性,讓依據經驗的判斷被數據判斷取代。對于個體,經驗是一把雙刃劍,顯然經驗有時阻礙我們對新問題的覺察和應對,舊有的經驗不是推力而是阻力,那么經驗就無法判斷一個人能力。
除了經驗之外,更新知識系統(迭代)會顯得更要緊,學習和迭代才是讓經驗不成就辦法。
如果你遇到將將經驗等同于工作時間,將資歷等同于工作的企業的知名度,那你已經膚淺到沒什么可以對你說。經驗是一種位置,是你曾經在一個關鍵的樞紐部門接受到咨詢和方法體系,這才是新的定義。但問題我倆都是閑差,你是蘿卜,我是白菜,就別扯經驗,只是比我多吃了食堂幾年蓋澆飯嘛。
自由:這個詞語70后被人問,總會有一套邏輯:比如40歲前退休,比如財務自由,自由是一種擺脫流水線的目標。一句話,自由是一段旅程的終點,不是起點。但90后這個代際的原子主義的人,自由就是別管我,讓我在雪地里撒點野。自由是一臺“幻想3D打印機”,內心生活可以是一種不悖于現實的最大的生活。
自由就是找到盡可能的端口,輸出自己的幻想。自由是一種精神狀態,而不是一種目的地。換句話,你一直把自己看成鏡子,其實自己是一座燈塔。自由最大關鍵:不要失去自我意識,清晰意識自我的自由和不自由,否則,即便你抵達終點,依然不是自由的真義。
(喜歡的就給點意見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