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7梁惠王章句16-1》
今天是丙申年丙申月甲戌日,七月十八,2016年8月20日星期日。
【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公曰:"將見孟子。"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后喪逾前喪。君無見焉!"公曰:"諾。"】
一,譯文。
嬖人,指的是親幸之臣,王跟前的紅人。
當時,孟子的弟子樂正子在魯國就職,曾經在魯平公面前,稱贊老師孟子的品德學問和能力。這次,孟子到了魯國,平公就安排出行,準備前往拜訪孟子。
這時,他所寵幸的小臣臧倉請示道:"平日您出外,一定把要去的地方通知管事的人。現在車馬都已經準備好了,下面的人還不知道您要去哪兒,所以來請示。"
平公說:"我要去拜訪孟子。"
臧倉說:"為了什么呢?您不尊重自已的身份,放下身份,先去拜訪一個平民,為了什么呢?您以為孟子是賢德之人嗎?賢德之人的行為應該合乎禮儀,而孟子辦他母親的喪事大大超過他以前辦父親的喪事,這怎么是賢德之人該有的行為呢?您不要去看他。"
平公說:"好吧。"
二,現象。
魯平公由誠意十足到改變想法,前后只用了一次對話的工夫,話說,連一頓飯的時間都沒用,整個兒想法就轉了。對此,張居正先生感慨萬千,說:"乃平公一念好賢之心,只因臧倉阻之,遂以不果"。
讀孟子,常常警醒:小心,別做魯平公;小心,別做齊宣王;小心,別做梁惠王。我也在想,怎么搞的,總是防衛型的?不能直接學做孟子嗎?琢磨久了,終于明白了:我缺少孟子的學養之功。這東西不是古董,直接拿過來裝口袋里變成自己的,這需要時間,要一萬小時定律,要七年小成,九年大成的錘煉,需要日日為功的修養。要想成此大功,先要經過把自己當病人修治的過程,要修筑防護堤岸,先有警戒,后有戒功,最后還要再加上定境。唯有如此治身,方有學成之日;唯有如此成,孟子的心性方能滋養我之心性,也才有那么一個盼頭:同頻孟子,感通天地。
在這之前則要學曾子的"戒慎恐懼":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警惕自己做出魯平公這樣虛榮傲慢誤身誤事的蠢事。
張居正先生說:"可見讒說易行,君心易惑,此明主任賢不可不專,聽言不可不審也。"張居正先生從帝師到帝相,被譽為天下第一相,此譽絕非浪得虛名,那是向中華兒女展示了雄勁的精神風貌的天下第一相。
張居正先生的這一聲勸誡,還不夠份量嗎?如果這都不能引起重視,還有什么能讓頭腦振作起來呢!
以我而言,所謂好賢即是從師不輟,緊緊跟上師父的教育。工作生活中,警惕自己說讒言,防止自己惑讒言;學問志向上,排除讒言不分心,尊師大賢不惑志。
魯平公自己關上了走上大道的機會。我雖有幸行走在師門大道上,卻要防止幻覺假象,即,"以為我在大道上"的假象,學道并不等同于得道,更不等同于行道。這種假象的可怕在于,以道自重而道非其道。規避風險的辦法就是做一個老實人。清心,實學,知行合一。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