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系列文章里,我分享了積累寫作素材的一些方法:閱讀、訪談以及看電影等。今天我將分享另一種方法:旅行。
某次參加臺灣知名作家、詩人和畫家蔣勛老師的論壇,他談到自己早年在歐洲的游學經歷對之后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和繪畫幫助很大。因為在一個熟悉的環(huán)境里,人會失去敏銳度,創(chuàng)造力也會下降。如果自己的肉身沒有勇敢出走,精神很可能會蜷曲和麻木,就很難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的文章。
對此我深有感觸。去歐洲留學之前,我已經在媒體行業(yè)工作了四年。當時,傳統(tǒng)媒體已經式微,自己的職業(yè)也到了瓶頸期。于是我決定給自己一個間隔年,放空自己,出去走走?;仡^來看,這段經歷對我之后的寫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受益頗深。
為何旅行有助于提升寫作能力?
正如看電影對寫作的幫助不止于提供寫影評的素材,旅行對寫作的幫助也不止于提供寫游記的素材。旅行之于寫作的意義,在于讓人不斷內省,不斷校正看待世界的方式,從而在寫作時從更廣闊的視角進行思考。人都是主觀的。很多自認為的客觀思想,其實也是特定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的產物。當個人去到一個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地方,會產生很大的沖擊,就會慢慢放下主觀的偏見,真正接受世界的多元。
而且,旅行可以讓文字更有生命力。有一句話是“不去觀世界,何來世界觀”,我們的見識和視野會在筆下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如果見識簡淺,視野狹窄,文字很難有深度和廣度。蔣勛老師曾提起自己的一次寫作經歷,用以說明見識和視野的重要性。那時他正在寫文藝復興藝術史,老師問他:“你有沒有去過意大利?”他說:“還沒有?!崩蠋熣f:“你沒有在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前熱淚盈眶,你怎么敢寫他?”如果對很多事物沒有親臨其境,我們很難寫出深度和真實感。
事實上,很多作家都是旅行者。拿海明威來說,他流連在巴黎,于是寫下《流動的盛宴》;他到東非探險,于是寫下《乞力馬扎羅的雪》。旅行可以激發(fā)出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
如何通過旅行提升寫作能力?
我很喜歡的作家馬爾克斯曾寫過一句話,“我去旅行,是因為我決定了要去,并不是因為對風景感興趣。”我很喜歡這種關于旅行的態(tài)度:旅行,是出于對自己的許諾,而不是出于沿途美景的誘惑。對我來說,景色只是旅行的一小部分,在旅行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才是我真正感興趣的地方。
就我個人而言,旅行時我會重點觀察這四方面:人、景、事、物。每一種都可能讓我們發(fā)現(xiàn)未知的世界,明白未曾懂得的道理,或者了解未知的自己。這些東西最后都會無形地融入到寫作過程中,寫作時更加得心應手。
某次在慕尼黑旅行,晚上回家,在地鐵過道里偶遇了一位彈吉他的老人。天氣很冷,行人步履匆匆,但他彈得很認真,我也聽得很入神。過了很長時間,我問他說,“您還不回家嗎?”他回答說,“我愛這首曲子,我得把它彈完?!边@句話當時讓我有頓悟的感覺。他這種不管是否有人傾聽,但一定要把所愛之事認真完成的態(tài)度,是曾經的我所缺乏的。
在維也納,我遇到了一位法國驢友,聊得很投緣。他告訴我,他的爺爺出生于貧窮的東歐國家,最后到了法國,一輩子給人壘墻或修房頂,攢錢讓他父親接受好的教育,最后他父親成為了一名醫(yī)生。而他的父親又讓他在法國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他將要創(chuàng)立自己的公司?!爸灰淮纫淮茫@不就是希望么?”最后他說。這話讓我很有感觸,尤其是身邊人都悲觀地說什么“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但仔細想想,只要一代比一代好,這不就挺好嗎?為何寄希望于一代人之內平步青云,從而實現(xiàn)階層躍升呢?
在巴黎,我被四位阿拉伯人團團圍住,搶走了兩百多歐現(xiàn)金。之后偶然看到了一部電影《午夜巴黎》,探討的就是兩個問題:今天的巴黎是否比以前糟糕?舊時光是否更美好?結合自己的經歷,我寫下了一篇文章《聊聊巴黎這座城》。因為有切身感受為基礎,所以回答這兩個問題時就更深入和透徹。
旅行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欣賞沿途美景,而是在和世界的接觸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旅行就是一場自省。寫作也是。我們的自省越深刻,對自我的認知越全面,作品就越有深度。而旅行讓人期待的地方在于,你永遠不知道會遇到什么樣的人和事,他們和你將擦出怎樣的火花,激蕩出怎樣的新想法。所以,如果肉身永遠在路上,精神也會常新,就會不斷產生新想法,寫出新作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