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米蘭入住的酒店Hotel Rio就在米蘭大教堂廣場南邊的100米外的一條街道上。從米蘭中央車站坐地鐵M3號線,第四站就是米蘭大教堂。從正面地鐵口的臺階上來,臺階是鋼琴的琴鍵。踩在上面,樂聲陣陣,每個音符叩擊在心上,別有情趣。走出地鐵,宏偉的米蘭大教堂呈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雕像最多的哥特式建筑,規模僅次于梵蒂岡的圣彼得教堂,位列第二。主教堂始建于1386年,由米蘭的望族吉安·維斯孔蒂主持奠基。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矗立鍍金圣母瑪麗亞雕像。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筑竣工。1897年最后完工,歷時五個世紀。1965年教堂正面最后一座銅門安裝完,才算真正地全部竣工。
教堂正面有五扇銅門,被6個巨大方柱分隔開,方石柱上刻有幾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個人物像。每座銅門上分有許多方格,每個方格內雕刻著教堂歷史、神話與圣經故事。
教堂有6座石梯和兩個電梯通往屋頂,頂上縱橫交錯著33座石橋,連接頂上各個部分,登上頂,米蘭市的全貌一覽無遺。
教堂135個尖塔,如同塔林,筆直地刺向天空。每個塔尖上都有神的雕像。教堂外部共有2000個雕像,室內有4000個雕像。其中一個尖塔高達107米,頂部有金色的圣母瑪利亞雕像,在陽光下顯得壯麗神奇。光彩耀目。米蘭大教堂最初被稱為“圣母誕生大教堂”。
這里被馬克吐溫稱為“大理石的詩”,教堂全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供40000人舉行宗教活動。
清晨步入教堂,長而窄的大廳伸向遠方。宏偉的大廳被四排柱子分開,大廳圣壇周圍是支撐中央塔樓的四根柱子,每根高有40米,直徑達10米。中廳頂部最高處距地面45米,站在大廳中,腳踩成片的花紋磚面,人一下變得渺小而謙卑起來。兩邊的側窗細而長,上面鑲嵌彩色玻璃。玻璃窗共有24扇,高約20米,上有彩繪,主要以耶穌故事作為主題。正中是太陽光彩的圖案,寓意正義和愛。光線幽暗而神秘地照進來,讓人深深地體會到人世與天國的距離不過是一束光。
經過了數個世紀,德、法、意多個民族的參與設計與修建,米蘭大教堂那哥特式的尖塔,巴洛克式風格的內飾,精美繁復的雕塑,細膩的藝術色彩,呈現出令人驚嘆的莊嚴與神圣感。
教堂前是廣場。中央是意大利王國第一個國王維多利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的騎馬銅像。銅像四周有無數的鴿子悠閑踱步,任人喂食、觀賞。鴿子自由地起飛落下,“咕咕”地訴說著,道不盡米蘭的綻放。
米蘭是中世紀早期意大利境內興起的獨立的城市共和國之一。公元1158和1162年米蘭與神圣羅馬帝國進行兩次戰爭,整個米蘭幾乎成為戰爭的廢墟。14世紀后期,米蘭又成了米蘭國的首都。16世紀中期以后米蘭被法國,西班牙,奧地利等國占領。公元1796年拿破侖占領米蘭,次年封之為米蘭共和國的都城。1805年5月26日拿破侖在米蘭大教堂進行加冕儀式。米蘭人民反抗外國的占領,長期進行著艱苦卓越的斗爭。1847年底米蘭人民起義,1848年3月19日至23日進行了激烈的戰斗,趕跑了奧地利統治者,成立了臨時政府,后于1859年加入意大利王國。二戰中,米蘭一度被德國占領。1945年4月25日,以米蘭為首的意大利北方一百多個城市同時起義,趕跑了德國占領軍,米蘭重新獲得了自由。
文藝復興時期,統治米蘭多年的維斯孔蒂家族請來了達·芬奇等藝術家,使這里的藝術、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米蘭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
米蘭大教堂廣場左側是維多利奧·埃瑪努埃爾二世長廊。圓拱形的連拱廊,通向斯卡拉廣場。拱廊富麗堂皇,頂部裝有彩色玻璃棚,地面是用大理石鋪成的馬賽克圖案。長廊內林立著咖啡館,餐館,書店,首飾店,人潮涌動,熱鬧非凡。中央的十字路口有四幅壁畫,分別象征著美國,中國,非洲和北歐。這里是米蘭的商業中心之一。通道盡頭是斯卡拉廣場,廣場上立著達·芬奇的雕像。廣場右邊是馬力諾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