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悼念楊絳先生
總是在一個人離開之后才有了勃勃興致,想去聆聽他尚在人間時那人生歌劇的精彩樂章。
知曉少許錢鐘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的那些年那些事,既崇敬于他們高貴的靈魂和超然物外的情懷,又感慨于他們浪漫而又真實的愛情故事。
他說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說“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婚,遇到她之后,我從未想過娶別的女人。”何以令人心生羨慕!
在度過了人生漫長歲月之后,楊絳先生有感而發——“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對人生的頓悟冠之以詩意的語言,在每一個讀者心間慢慢暈染開來,逐漸綻放成一朵朵盛開的雪蓮,高潔而美好!
? ? ? ? 楊絳先生曾在《我們仨》中這樣寫到: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里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一起過日子。”
? ? ?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 ? ?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 ? ? ?一九九七年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的失散了?!安试埔咨⒘鹆Т?,世間好物不堅牢?!爆F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 ? ?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火萎了,先生走了,不似流星那般留下璀璨的一筆,她的安然離世,只如秋夜般靜美。
不知是否是前世命定的緣分,年少時的偶然交集,清華園中匆匆一面,兩人便被月老牽了紅線,一段曠世愛戀就此展開。
她說女兒是她生平杰作,丈夫又是其靈魂伴侶,他們仨在一起,陋室亦溫馨;當女兒與丈夫相繼離世,他們仨走散了,獨留她一人,翹望回首曾經的居處,再美好也不過是旅途中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家不在了,只有尋找歸途。一個人的征程,充滿了孤寂,但她知道,自己還有使命在身,于是,一個人承受了生命之重。
想像先生一樣,不論何時,都有獨自面對陌生旅途的勇氣,即使和最愛的人走散了,也能一個人尋找歸途!
聽慣了經驗之談,品夠了心靈雞湯。如今不論是赤裸裸的揭露真相亦或是華麗的詞藻下和諧的世界,都無法直擊人的心靈深處,讓情感產生共鳴。唯有楊絳先生那優美卻不做作,詩意卻不浮華的語言,即使歷經歲月沉沙的陶煉,仍舊散發著光彩,處處扣人心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恩歲月的流轉沒有讓心間那份善良被磨滅掉,靈魂還能于靜處生花,于偉大中品味平凡。
楊絳先生,可謂之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夜之靜美!愿逝者一路走好,一縷清風相伴相隨……
(楊絳先生于2016.5.25凌晨逝世,享年10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