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伯凡
浪蕩子魯濱遜呆呆地看著無邊的大海,回想起自己如何流落到這個荒島上的噩夢般的經(jīng)歷,再想一想深淵般的未來,不禁悲從中來,嚎啕大哭。他突然想起離家出走前父親淚流滿面地對他說的話,自己今天的下場父親早就預見并提醒過他,但一切都悔之晚矣。當他終于意識到父親的話是對的時候,那些話對他已經(jīng)沒有用處了。
查爾斯.漢迪說,當我們真正意識到該走哪條路時,我們已經(jīng)沒有機會選擇這條路了。有很多真理就像父親的話一樣,總是在不正確的時候顯示出其無比的正確性。每一個父親,尤其是那些自認為閱歷豐富、成就卓著的父親,在對兒子發(fā)布“父訓”的時候,體會到的常常是悲哀或憤怒。對自己那些包含著大量真知灼見的話,兒子往往無動于衷,甚至反唇相譏。很多父子間的對話,就像是兩個遵守不同幣制且沒有匯率結(jié)算體系的人進行價值交換一樣,沒有可能。
美國大眾心理學家格雷把分別遵循兩種話語體系來自說自話的交流,稱為火星人與金星人之間的對話。這樣的悲劇或荒誕劇持續(xù)不斷地發(fā)生在男人與女人、父母與子女、上司與下屬、廠商與消費者、政府與民眾之間。強勢的一方的基本訴求是事實的正確性,弱勢的一方基本訴求是姿態(tài)的正確性。雙方在互不承認對方說話的前提下?lián)砹?,紛爭和傷害由此產(chǎn)生并愈演愈烈。
美國有一個著名的冷笑話。一個父親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兒子,你不應該這樣懶惰下去了,林肯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已經(jīng)幫他爸爸在農(nóng)場里干活了?!眱鹤油嶂^對父親說:“爸爸,我記得林肯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已經(jīng)當上美國總統(tǒng)了?!备赣H以為自己說出了真理(的確,他沒有撒謊),但那是自己價值體系下的真理,在兒子的價值體系下,這個“真理”聽起來就是一個笑話。
郭士納剛進入IBM擔任CEO時,已在IBM工作多年的哥哥這樣提醒他:你說的每句話都會被人們極為仔細地解讀,人們不會像做判斷題似的單純地判斷你的話的對與錯,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你這樣說話表明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父親對兒子說話時往往忘了,兒子不是在對你的話作判斷,而是在對你本人作判斷。你首先要做而且始終要做的,是讓兒子認可你這個人而不是認可你的話。你的話的最終價值是你這個人與你說的話的乘積。無論你的話的真理性有多大,如果在兒子眼中,你這個人的價值接近于零甚至是負數(shù),那你的話就沒有價值甚至是負價值。
朱自清的《背影》可以看作是一個關于父子溝通的經(jīng)典案例。朱自清的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朱自清也正是處于拙于、羞于向父親表達感情的年齡。深深觸動朱自清的,不是父親某句話或某個表情,而是既無言語又無表情的背影。
身為人父,由于其強勢位置和自以為“為了他好”的初衷,極容易養(yǎng)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話習慣和“己所欲,施于人”的行為習慣,很少意識到兒子的“無權(quán)勢者的權(quán)勢”。
在教育孩子時,強勢的父親常常是以提要求始,以發(fā)牢騷、發(fā)脾氣終,全然意識不到自己對兒子的教育,不過是各種負面情緒在兒子身上的定期發(fā)泄。他意識不到,自己對兒子的不滿不過是心理學所說的“投射反應”——當一個人對自己的某一缺點、缺陷深感自卑和自責時,他極易并且樂于在別人身上放大性地發(fā)現(xiàn)這種缺點或缺陷,在自己處于強勢的時候,他會對之嚴加斥責。
強勢者自以為在一次次的“發(fā)飚”中構(gòu)筑著自己的權(quán)威,渾然不知在無權(quán)勢者眼中,自己早已是一個不斷自我丑化、自我作賤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