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用“貧窮”一詞形容一個人的狀況。實際上,貧和窮是兩個概念。
在中國字詞里,“貧”指沒有錢,“窮”指沒有路。比如說一個人“家貧如洗”,指的就是家里沒錢沒物;說某人“山窮水盡”“窮途末路”指的是無路可走。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楚霸王項羽在垓下與劉邦決戰,最后四面楚歌,上演了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一幕。這時候的項羽就是“窮”,窮途末路。有人勸他渡過江去,圖謀東山再起。項羽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于是烏江自刎。可見,項羽完全可以有路走的,但是,他放棄了。這個“窮”是他自己造成的。
勝敗乃兵家常事,劉邦和項羽交戰,一路都是敗仗,只贏了這一回;而項羽一路贏,只打了一場敗仗就灰飛煙滅,他敗給了自己的顏面和執念。
項羽是貴族出身,有叔叔打下的基業,兵多糧廣,劉邦和他比起來就是“貧”。
劉邦40多歲時還是個無業游民,到處混飯吃。但劉邦有本事把蕭何那樣的公務員吸引在身邊,后來又吸引到張良、韓信這等人才加盟。
這說明,沒錢不要緊,只要能團結一群能人,也能成就一番事業。
劉邦次次打敗仗,但他能敗而不餒,屢敗屢戰,絕不放棄。可見,劉邦是貧而不窮。
由此看來,貧不可怕,怕的是窮。而窮大多是人的思維局限導致的。
在商場,絕大多數老板都是劉邦那樣的人。創業時,白手起家,沒人沒錢沒番號,但靠著冒險精神和對市場的敏銳把握,敢想敢干,從無到有,賺得第一桶金;也有項羽那樣的人,拿著一副好牌把自己玩入絕境,從有到無。
比如說,很多企業都遭遇過債務危機,但有的安然度過,有的跑路倒閉,為什么?就是處理危機的思路、策略不同。
我們曾經遇到這樣一家企業,它出現資金鏈緊張狀況,被債主逼上門。企業通過熟人找到我們的專家,想融資借錢。
我們專家看了他們的資料后提出了處理債務危機的思路——債轉股,就是把公司最大的債權人——一家上市公司變為股東,這樣既能緩解債務壓力,又能通過重組實現與上市公司之間的緊密合作,這盤棋就盤活了。但老板武斷地認為這個方案不可能,而且他對上市公司也有偏見,堅決不肯嘗試,執意要借款還債。他認為,解決債務危機只有一條路,就是拿錢還錢。但公司到此種地步,借款已經非常困難,所以,這就成了一步死棋。
老板不肯變通,執著于自己的方法才是對的,帶來的結果很殘酷,老板跑路,企業倒閉了。
這個結果讓人感到非常痛心!其實這種狀況完全可以避免的。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專業機構來說,召集債權人談判,出具新的經營方案,化解債務危機是我們的長項。但畢竟老板是決策人,他的思路被困住了,他不肯放手嘗試,誰都幫不了他。這樣的“窮途末路”在所難免。
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凡事至少有三種以上解決辦法,條條大路通羅馬。執著于一種方法的人,必使自己陷于困境,因為一旦這種方法無效,他就沒有選擇了,這就是“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