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20? ? 佳豫
《心作良田耕不盡,善為至寶用無窮》(解讀論語第33天)
日經第338篇(里仁第四)
經典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孔子這里說的大意就是: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它;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它。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是沒有一頓飯的時間去背離仁德的,就算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算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
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性情名利子,這里面的福和貴就是名和利。
舉個例子:有一個男的對一個第一次見面的女的很有好感,想當面加她微信,但是又怕拒絕,那怎么辦呢?
如果男的直接說,“嗨,美女,你真漂亮,我很喜歡你,可以加個微信嗎?”,那女方必定會反感拒絕并逃離。
那如果這個男的說,“嗨,美女,你真漂亮,一看就很有氣質,可以幫我個忙嗎?我女朋友在衛生間,她要我來買那個帶翅膀的,我不太懂,你可以幫我一起去選一下嗎?”一般情況下,女方是不太會拒絕的。最后加加微信轉賬,一切好像變得順理成章。
我舉這個例子,也就是說:君子愛財,應當取之有道。
佛家講因果,講三世。那三世就是指前世、今世、后世。我們這一生的貧賤不一定就是這一生的因所結的果,很可能是前生的因所結的果。前生做了不善,導致這一生遭受貧賤的苦報。那如果我們這一生多行善舉,來生就有可能得到富貴的果報。
有句話叫: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到了,善惡終有報。
君子非常明白這個因果的道理,所以即使現在是貧賤,他也安心,絕不會怨天尤人。
所以說為什么古代結婚要讓相士看八字,他們都會推算大致的流年。
最有名的典故就是《了凡四訓》,其中講到只有兩種人可以不受命運的安排,一種是極善之人,一種就是極惡之人。袁了凡就是通過多做善事,才改變了自己沒有子嗣和壽限的命運。
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對70多歲的老夫妻走進了一家律師事務所。這對老夫妻是來辦理離婚案件的。
律師就很疑惑,畢竟二老都已70高齡,結婚40多年,縱使再多的隔閡,40年的時光足矣磨平二人之間的棱角,為什么還要離婚呢?
手續辦完,律師就建議和他們一起吃頓晚飯。餐桌上,一片尷尬的寂靜。
第一道菜是燒雞,老頭立刻把雞腿遞給老太太。“拿著這個,這是你最喜歡的。”
看到這幅畫面,律師想,或許還有挽救的機會。
可是,老太卻生氣道:這樣的日子我真的無法繼續忍受了,你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考慮我的感受,你不知道我討厭雞腿嗎?”
幾十年來,老頭一直在想方設法讓她高興,老太也不知道其實雞腿是老頭的最愛。
老頭不知道老太討厭雞腿,盡管他所做的都是他認為給她最好的東西。
有句話叫,好人沒好報。為什么呢?!因為好人的出發點就是:我是對的,我是為了你好,從來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看。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這叫恕道。
所以要做善事,而不是單一的好事。要做善人,而不是單一的好人。
那君子在好運的時候是不會驕傲自慢的,在運氣不好的時候也不會頹廢沮喪。君子在不好運的時候,依然能堅守正道,不會為了去掉貧賤,而做出違背道義的事情。因為君子知道,如果身處貧賤的時候,用一些非法的手段去掉貧賤,那也就是意味著,把自己所行的道也去掉了。
我們在自己的仁德還沒有圓滿之前,至少讓自己接近仁德。
自己不愿意的,不能強加給別人;自己喜歡的,也要替別人考慮是否也喜歡。廣布施,多幫助別人,這便是接近仁德了。
那我講一個同修的故事,他說自己因為某種原因,把材料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當然他還留點余地,可他的合伙人就比較厲害。那當時并不覺得怎么樣,可若干年后,卻給他人造成了困擾。那前面說了佛家有因果報,和他一起的合伙人,生病的部位剛好和他們做的材料發生的問題有關聯。
所以這個也可以說是現世果報了,如果我們想要脫離貧賤,還要用正義的方法,斷惡修善才能改造命運,這才是正義,要以道去貧。
如果想用些偷雞摸狗的,去快速脫離貧賤而致富,那個就是不以道而去貧,是不道義的。這樣去貧賤,等于把仁也去掉了,舍棄了仁德。
最簡單的案列就是過去的那些賣假貨的無良商家了,關于負面的事情,這里就不說了,大家都懂得。
這一段,主要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主張人們仁義多,不要利欲。
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逃不開性情名利子的枷鎖,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
同時這些生活,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孔子的這種觀念,用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估量的價值。
人間處處是道場,讓我們能夠深刻的認知富貴的規律,并且依道而行。
心作良田耕不盡,善為至寶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