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往事》續:注釋部分(上)(原創)/張靜

四海無聲的召喚


注釋人:聊城市檔案館 張靜


【1】巨靈氏

天皇與地皇同時相關部族,時排位在地皇同時,時排位在三皇之后,燧人之前。

《路史》:“巨靈氏之在天下也,握大象,持化權,乘太極而跖灝淑,立乎無間,行乎無窮,揣九變化而與物相弊<釒煞>,出于汾脽。揮五丁之士,驅陰陽,反山川,正流并生,神化大凝。惟無恒處,或云治蜀,蓋以其跡躔焉。”

(清)張宜明 《三字鑒》:“巨靈氏,持化權,揮五丁,反山川。辰放氏,生當時,教臣庶,剝樹皮,作卉服,制草皮,綯毛發,不亂披。”


【2】稻米

教場鋪等遺址中發現了遠古的小麥與南方作物水稻,可知上古北方水域眾多,溫度偏高,適宜水稻生長。按《山海經》四海之地,是各種作物均能產出之地,包括水稻,正為適合。


【3】權與聊

聊,解為“姑且”“權且”,又有權寺龍山文化遺址。《說文解字》:且略之辭。《詩·邶風·泉水》:聊與之謀。聊城居“邶”地。另見專文“邶國”分析。


【4】地面太極的標準位置

《淮南子·天文訓》描畫了“地面太極圖”的范圍:“日出于陽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登于扶桑之上,愛始將行,是謂朏明,至于曲阿,是謂朝明。臨于曾泉,是謂早食。次于桑野,是謂宴食。臻于衡陽,是謂禹中,對于昆吾,是謂正中。靡于鳥次,是謂小遷。至于悲谷,是謂晡時。回于女紀,是謂大遷。經于泉隅,是謂高春。頓于連石,是謂下春,愛止羨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薄于虞泉,是謂黃昏。渝于蒙谷,是謂定昏。”

①陽谷

其一:是太極之地,陽谷本就是“武松打虎”的陽谷縣,只不過范圍大于陽谷縣,解讀見注釋【5】,陽谷是山東局部區域大范圍陽谷區間地名縮小后的地名出現點。與“濮陽”二字等同,是整個“濮水之陽”的代稱,濮水范圍非常之大,絕非一城能概之。與清陽地名同,清河之陽,而為清陽。古人起名大體因水名,而固定為一座城市的名號。再比如,茌平與德州間出現了漢“陽虛侯國”或“楊虛侯國”,茌平又有“陽城”記載,陽城在楊虛侯國的位置上,故知,先有陽城后有楊虛(陽虛)侯國。《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陽谷。”

其二:在《山海經》中突出體現在“海外東經”偏南的“曦和浴日處”,即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至洪范池一帶的“古陽谷”。全真道長邱處機曾隱于古陽谷的“日月洞”間修煉。當然,狼溪河水至清,于慎行家居于此,山下壁立清幽,流水淙淙。平陰幾無海村地名,故知在陽谷海之外而是“海外”。“海外東經”與“東山經”的關系,我在此前網發的《山海經》東山經分析中已列明,二者有銜接之處。故知,“海外東經”在有“泰山”的“東山經”之西。方位不可搞錯。

②昆吾

“濮陽范縣昆吾”。實際位以泰山正西到太行山之中部安陽為準。位置稍偏北方,大體在陽谷莘縣間。

③女紀

在西方西北位,陽谷居東南,女紀居西北,與少昊清(春秋清邑,載于《左傳》。一即蠻城,原為清河城,聊城東昌府之西北位堂邑之東區域,一在聊城之東昌府區東南,同時在冠莘一帶,青陽從此位向北擴散到河北清河縣,向南擴散到河南濮陽一帶)所在位置基本重合,故《路史》言張氏出自紀姓,張氏清邑與清河區域本有“女紀”,并無外源。少昊青陽又為嫘祖之子,故知,西方少昊青陽同時與“漯水”之嫘祖、女紀相關,故知,漯水之岸的女紀為真。另外,按《晉書》舜分冀州,析出“并州”,并州衛以西分野,“并州”又名“弇州”有“弇州之山”,乃西王母、帝俊、黃帝之所在。衛地本在西位。而衛地的莘縣確有“弇山”。弇茲氏實為制繩一族,與“累”“大索”——大繩本義相同。故知,并州弇山之所、漯水之畔實為青陽、嫘祖本位。弇州之位為正西,此位稍偏北即女紀。“西北女紀”與“東南陽谷”正是對角線的關系。從清邑往西看,即是冠縣一帶河谷處,冠縣有黃城,并有“清泉”“清淵”一應地名,即《天文訓》所言黃河的“虞泉”一帶,即“虞淵”,《御定歷代賦匯》:“翺翔乎天下,東欲究扶桑,西欲窮虞淵。”即日入處。堂邑雒棠之西都是日落西方即西夷的范圍。《漢書·揚雄傳上》:“外則正南極海,邪界虞淵,鴻濛沆茫,碣以崇山。”柳宗元《雜曲歌辭》之一:“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崑崙。” 山西平陸縣有此地名,但是山西并不居上古北海南岸,且無黃河可應之,而聊城居之,聊又與陸是通假字,山東東部又有平陸地名,故“山東平陸”最早的虞淵在陸之西端即聊栗之地的西端冠縣黃河一帶。

④衡陽

即是北斗之衡之陽,即原義衡陽,即北斗之衡之南,或北斗中央之南。而衡山,不過是南方位指向的五岳之山。《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北斗玉衡星的南邊。


【5】九州島是什么

《路史》:“地皇氏逸,于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胡洮龍軀,驤首達腋。出刑馬山提地之國。相厥山川,形成勢集,纔為九州島,謂之九囿。別局一方,因是區理,是以后世謂居方氏。”《緯書》多有人皇出陽谷之說(古陽谷:聊城之東昌府區南部、陽谷縣至平陰之東阿鎮一帶,泛指可包括整個孔子出生地的“空桑”區域),多有分九河別九州居九州島筑九州城之語。不特書。“九河”在《尚書禹貢》中唯載于“兗州”之域,今兗州標準之域之聊城又有“9座龍山城”。

島乃懸居海中之物,是為“海島”,是低地近古渤海海侵區九河之域,主要在山東島。

《說文》:“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主之。”

《廣雅》:“州,殊也,浮也。”——四下都是水,水中浮起的“土地”。

《孟子》:“氾濫于中國。”洪水泛濫之地。

《禮記》:“凡四海之內九州。”九州被框定在四海范圍內。

綜合意:九州,必須是被四海完全包圍住了,還得個個“浮”在海中,具足“懸浮狀”“漂流狀”,那才是“原生態九州島”呢。要是哪個地方覺得自已不可能“漂浮……在水中央”,那就算了吧。

“九”在玄鳥“乙”字部。《韻會》《正韻》:“十干名東方木行也。”乙在東方——燕子,《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正東“乙”與“五”對應“東方昆侖五宮城(五城十二樓)”。《太乙教》:“有君基太乙、五福太乙諸名”。《京房易傳》:“乙,屈也”,旸谷的“旸”第二讀音是“乙”。乙,《玉篇》:“古文隱字”。隱蔽:《集韻》:“筑也。”筑墻以隱——有城才能隱:“東北方變天”為“隱天”,北斗是用城隱身的地方。《正字通》:“俗丩字。”聊,《集韻》:“力求切,音騮。木名。”引《爾雅》:“朻者聊”。《說文解字注》:“糾:繩三合也。糸部曰。紉,單繩也。劉表易章句曰。?股曰纆。按李善引字林,糾、?合繩。纆,三合繩?……凡交合之謂之糾。引伸為糾合諸矦之糾……岀音隱。”原來,我們的聊就是“大索”,就是“累”“漯”的本尊,結繩記事本位。

6000年前海侵時山東海島被完全包圍的情形


【6】西海柯澤、東方阿澤與黃帝都城阿城(曲阜)

【柯澤與西海】陽谷有西海村,陽谷與莘縣交界的柯澤即西海——陽谷西湖一帶。

【阿澤與阿城】“柯澤”之東有“阿澤”——“阿澤”近側是“阿城”。“阿城”是阿邑舊所,大汶口文化時期對應的黃帝都城,是知,柯、阿字極早——《帝王世紀》:“黃帝邑于涿鹿之阿。”

黃帝又都“曲阜”,“阿”本義“曲阜”。

曲阿。阿,《玉篇》:“比也,曲也。”《爾雅釋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綜合意:瀕臨黃河河曲的“大陵”。

阜:《說文解字》釋為“大陸”。大陸,山無石者。阜大為陵。

顯然,“阿”的概念是由“黃河河曲”定義出來的,所以,自古有“東阿(河之東高丘,實為東南位)”“西阿(河之西高丘,實為西北位)”“祝阿(河之北高丘,祝栗的位置較為居北位)”。東阿屬齊,西阿屬趙,齊趙分界與清河分界同,即東阿與西阿之間的清河。

先帝總是希望有個“城池”落腳,以顯示自已的“偉岸”,哪怕最早的古城在歷史的長河中并不怎么顯然,卻是最原生態的存在。當先帝從河之北下行到河之南,走到哪兒,便把“阿”之名帶到哪,最后把一座城定名為“阿城”,同時不排斥其他“阿”之名,這就是“區域阿地”與“阿城”的關聯與區別。

然而,黃帝都城“阿城”可以等于“曲阜”,而“曲阜”卻不可以等于“阿城”,原因如下:

(1)“濟寧的曲阜”并不居“河之側”,更不在河之大澤——阿澤之側,阿“因河生,因河長”。

(2)曲阜境內目前并未有黃帝時期可以對應的“古城”相適應,從考古的角度,可謂“并不完美”,會讓全世界考古人群有所“詬病”,當然不排除將來能夠發現,也不排除其中一個黃帝出生于此,畢竟“南極”“南岳”是“壽星”之位,黃帝傳為長壽之人。它對應的《中次十一經》朝歌、濟水、南岳(南極),自西而東鋪排,也大體也在濟寧,剛好是“南極壽仙翁”該到的位置。

(3)阿城的地理文化中有伏羲到過的痕跡,伏羲時即開始筑城——

①伏羲始有“筑城”記錄

伏羲生于“成、紀”,成、城、郕、成陽或女紀(陽谷西北位),在黃河下游雷澤區域有多處記載。《左傳·隱五年》:“衛師入郕。”《地理志》云:“雷澤在濟隂成陽縣西北渭案今山東兗州府曹州東北。”

《春秋傳》:“陳,太昊之墟也 。”《春秋左傳正義》 卷三十九:“陳者,大皞、伏羲氏之虛也。”陳通東。按《晉書?天文志》:“濟北陳留入亢五度”。角亢指古兗州。《尚書?禹貢》:“濟、河惟兗州。”《爾雅?釋地》:“濟、河間曰兗州。”《周禮?夏官?職方氏》:“河東曰兗州”。《禹貢》古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浮于濟漯,達于河。”古兗州之地在河濟漯三水交匯的具體位置上,且為九河既道之地。

《風俗通義校注》:“東方氏,伏羲之后,帝出于震,位主東方,子孫因之。”“震”中古字含“鬲”,與古鬲氏有關。在東北,按泰山方位為正東,它在東北位,即茌平、高唐、德州、濟南間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制作鬲器的位置。即是震本位。

震中有鬲,泰山正北即古中國東北,有“鬲器”的位置是震位


他居住的“成陽”事實亦是“大城之陽”,即大汶口文化城的“大城之陽”,有城居住的伏羲一族才更為可信。大汶口時期古城阿城完全可以抵達伏羲時期,這是“考古的根本”所在。

據地方志記載,伏羲在“古陽谷”教民種谷,他完全有可能把“大城”筑在“陽谷”阿城。他所到之處都會帶著“成” “城”“郕”的印跡行走,下游多處有伏羲到過的痕跡并不奇怪。

②《古微書》有伏羲、黃帝、堯、稷、舜、伯禹與“鳳凰之阿閣”記載

堯即政七十載,稷為大司馬,舜為大尉,德政清平,比隆伏羲,鳳凰巢于阿閣驩林……

堯即政七十載,鳳凰止于庭,伯禹拜曰:黃帝軒提象,鳳凰巢阿閣……

③伏羲又與高辛、帝堯嫡系傳承,堯與高辛都是東方之人

《古微書》:“伏羲氏,作易名官,髙辛受命,重黎說天文,帝堯即位,羲和立“渾儀”,蓋名“渾耳”,夏后制德,昆吾列神,成周改號,萇宏分官。”

注:“渾”通“揮”。張揮的揮。萇宏即長宏國。在《山海經》“長澤”之側。

④胥即且,聊即“且略之辭”

伏羲華胥氏本在聊城及周邊,聊城按《路史》本有“春秋清邑”,指為少昊青陽氏之本位,并記為黃帝第五子張揮的主要位置。張與長本是一指,先有長,后有張。西北本系“長肱國”,卻被說成“長股國”,與《山海經》東南方“張宏國”本是一家,各據一角,捕魚為業,在記載中,一個腿長,一個臂長,互助捕魚,成為奇聞。而“長肱國”即“留胥之國”之本位,即伏羲“華胥”母族本部本位。

長肱國——按《穆天子傳》卷二,周天子賜封“長肱部落”管理黑水上游,即管理“從河之北逆行南向的黃河逆水之偏于源頭的河之北”的位置,長肱國作為周朝宗室主祭黑水,也叫“留胥之邦”,“胥”為“胥人”,職責是祭祀“樂官”,居“古樂地”,比如清邑“樂平”。胥通且,“聊”即“且”,可知在“且”之“樂”。

按伏羲居“仇夷”,即“九夷”,“九河”初從聊城西南莘地向外擴散,仇即恨,恨即艮,艮(先天八卦西北位)由“天柱——前山”而起。恨方,是對面的“仰韶人群”,欲殺之而后快。西方,《河圖》“9”居西方,是為“九河”之本。

傅說居“北海”,他身穿“胥靡之衣”,聊城之北正瀕臨大汶口對應時期的北海之地。“胥靡”是“奴隸”,與“胥”有關,靡是落,日落之地,胥靡是在華胥之國夕陽落山位,也是捕獲到對岸穿越過來的對立族屬的眾多奴隸的位置。

胥靡之衣的靡字里又有一把分割的刀


可以看到,靡有一把分割的“刀”。

聊、冫刵,有一把分割的“刀”。

掌祖廟的才會去獻祭,操刀。

“氵羋”與“氵彌”同,故知羋即彌,它其實是羊兒的叫聲——哶、咩,可知居大汶口原部落的西南“未羊”位,那個位置上有“楚丘”——《史記·楚世家》:“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可知,方位吻合,羊叫聲吻合。

奴隸的“隸”與“栗”同音,有同屬關聯性。靡與渳同音同指,明顯帶上了“弓”與“耳”。渳,本義是消滅洗浄的尸身,清理死亡現場。

聊城的北海是中國地質學界用了幾十年的努力考證出來的,面積博大,海疆科學,貝殼帶佐證,具有嚴密合理的真實性,其他地域并無可比性。同時是海水分割之地。

同時月宮西位為執刑法位,自然會存在一些奴隸,刺目或負薪,然后逼其做苦工。

⑤伏羲家族其實是以“養雞”為業,周邊即有“河北雞澤”,冠縣也有相關地名。

到了黃帝時期,進一步加固筑牢“阿城”,并仍以其為“都”,當是有可能,或者它本身也是炎帝“都城”,他們在此展開爭奪“都城”的戰斗,完全有可能。試想,如果都不爭奪,又何來“中原涿鹿”之說呢?難道他們涿鹿僅是為了占領不易人類居住的空曠四野沼澤之地嗎?

⑥聊城實為西方華胥之本

《開辟演義》第九回“伏羲畫卦定天下”中說:“太昊伏羲氏,其母乃燧人氏之女也,名諸英,住于華胥陜西藍田。”然而,故事的原形是——“陜,這個字與莘相關,不在上游,而在聊城。”

《路史》:“乃若共工氏之振滔鴻水、以薄空桑,則為莘陜之間。”本書所注“空桑”在“兗鹵”之地。

故知,最早的“陜”在“莘”附近。至于“藍田”,也不是今日陜西之“藍田”,而是“蘭田”,“阿蘭聊”的蘭田,冠縣蘭沃至聊城一帶,說白了就是莘縣到冠縣蘭沃一帶的“空桑”,根據地方志記載:伊尹躬耕于莘縣的莘亭一帶,《路史》緊接著說出“有莘的伊尹”,正是此指。此位再而北即是“北蒙”。

下面分析,“陜”與“安邑”為什么最早在聊城區域?

古虢國(古郭國)、虞國在聊城

齊桓公到過古郭氏國,《左傳》與地方志有記載,這是史料依據。

按《說文解字估林》所記:“陜,弘農陜也。古虢國王季子之所封也……集古錄陜州石柱相傳,以為周召分陜所立。”——再次回到“古虢國”上來,聊城古有“古郭氏”,即“古虢國”——最少,是齊桓公能到的位置,才會評價郭國國君,《左傳》講歷史,由不得不信。

按《史記扁鵲列傳》扁鵲神醫行醫路線所指:先至晉之“趙”,又至“虢國”,再至“齊國”,又到“濟北”。此是從西而東的路線,只有聊城的“古郭國”居此齊、趙之中。

另外,周之陜人對這個已被黃河沖走的“前山”“大石柱子”甚是留戀,要用“石柱”傳史。

“假虞滅虢”的故事說明,虞虢在齊晉之間,聊城正在齊趙之間。

“假虞滅虢”的故事發生在晉獻公時期。晉獻公想擴充地盤,找借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邊境,要派兵滅掉虢國,路過東夷帝舜的后代所建的“虞國”滅掉“虢國”,然后返回的途中順道滅掉“虞國”。于是出現第二個成語:“唇亡齒寒”。

晉獻公其人,已是晉之第19代君主,那時他的國家統治區域已抵達齊國西端,號稱“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獻公二十二年(前655年),獻公憤怒于重耳出走,夷吾奪梁,不告而走,認定兩人與申生共謀,討兵伐蒲、屈,獻公“借虞伐虢”,一直沖到重耳所在之域之西。《左傳》哀公十五年(前480):“昔晉人伐衛,齊為衛故,伐晉冠氏,喪車五百”。冠氏不知何時早已是晉國之壤,它何時是晉國之地是很大的懸念。

? ? ? ? 蒲即鋪,屈即阿。阿在河(大河)側。

任何“可移動文物”都是“便攜式”的,倒回來從史料角度,辨別真偽為是。

按《穆天子傳》虞國即薄山。《山海經》連著有兩處薄山。第一處在冠縣博陵,第二處在茌平區博平鎮之博關。

虞國本位與《中次五經》薄地亦有關系。

薄博之地、黃河、黃帝玄扈、朝歌、東尸本位相關。

試想,虞國在聊城之西,東夷人帝舜后人在聊城郭國之西建有虞國是否更為合理呢?

曾有舜帝后人在河濱制陶,原始聚落長久留守,久而久之成為虞國。當晉人東滅虞虢之后,整個聊城之西部大多在晉國管控范圍,而晉國得以再次抵達聊(晉之聊田、前箭之蜀山)本位。畢竟這里有弓長清邑、清河,才會有箭,“夷鼓作矢”。夷=夷儀,鼓=古(聊古廟)。彤魚氏在西北位,大汶口時期山東海島的西北岸邊捕魚,比如,長宏國。

【薄是東方部落日落之山,有聊,有武人的陰山對應】

《穆天子傳》言“薄山”就是“虞”——聊城一帶正是唐朝“古博州”地盤,薄即弱即洛即落,所謂“日薄西山”。故堂邑有“駱駝山”,實是日落的落的諧音。

《史記·封禪書》:“薄山者,衰(襄)山也。”這就是《尚書》所提的真實的“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衰敗日落之山。它是一處易受“洪水”的位置。

襄陵地名,一直抵達聊城之西北位的河北刑地一帶。然最早的薄山,只能在東岸,中間隔著汪洋大海,它相對于山東的東部,而有山東的西部,有“山東島國”的東方之生,才會有“山東島國”之西方的滅與老,日落夕山。

“薄山”,《繹史》:“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華山又與薄山相關。

原始薄山,必須返回《山海經》探察它的真偽:

“薄山”在《北山經》附近,由西向東:

(由西向東)薄山之首甘棗之山【共水出,西注黃河】—歷兒之山—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南注黃河】—蔥聾之山—涹山—脫扈之山—金星之山—泰威之山—囗谷之山—吳林之山—(向北行)牛首之山【勞水出】—霍山—合谷之山—陰山【少水出】—鼓鐙之山

搭眼一看,即知“較為居北”,治理黃河的“共工部落”本就在“西北位”,這是“共水”的因果。共工曾發洪水薄兗州之空桑——《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西部學者看到“龍門未開,呂梁未發”8個字先別竊喜,龍門未嘗是你所知的龍門,呂梁也未必是你所知的呂梁)

這是共工對兗州帝舜治理之地空桑的一次巨大反攻。為什么共工敵視帝舜呢,因為帝舜的一個據點與他共工家住的太近了,太近了呢,就會有矛盾,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會與蚩尤一樣,又玩兒起了“九河(九淖)水戰”。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大荒山中,有龍山,日月所人;有三澤水,名曰三淖”。可見,“三淖”即“三水”,“淖”即指通向沼澤地的水,“九淖”即“九水”“九河”。

我們看到,本屬于虞舜大帝后代居住的“薄山”,偏偏冒出了“共水”,都在一個位置,不打架才怪呢。

“黃河”在《中山經》首山薄山系西端出現1次,又在西南出現1次,可知,黃河在薄山系“西南”出現,然后越往東北方越看不到黃河。“大河之陽”即“大河之北”,西方日落之處,理應在橫向黃河的西北位——《北次三經》之北邊,《中山經》的西北端。可知,“大河之陽”,事實是黃河之陽,與河無關,則無“河陽”。

《北次三經》“五行山系”之首“龜山”在陽谷定水鎮,“薄山”則在定水鎮的西北方位上,因《北次三經》實是五行山系,以黃河之水分割陰陽,水之西北有“陰山”,水之東南有“陽山”,均在《中山經》體現:“中一”有陰山,“中五”就有個陽山,即是此指。

“陰山”,按乾隆版《東昌府志》:“陰山在恩縣南二十里,今僅有土阜(《一統志》)。”德州恩城鎮,明清時曾隸屬于高唐州,恩縣治是從“舊城”遷來的,即“武城縣”內。陰山即在恩城鎮南邊。此條山系并不長,不似從聊城西,在中部拐了個直角上行到了恩城鎮的“陰山”。陰山更有可能是近距離“武人們”遷移路線上的“一個點”。因為,從聊城西南的武陽、武水,再到之北的武城,都是“武”字銜接,用兵之地。再一個,陰山只是區域地標,事實上它的意思只是強調:看到了嗎?這是“陰魚”的位置!無陽即無陰,陰陽相對才有“太極”。當河水改道,陰陽之地也可能轉換。

考察“薄”本字,《康熙字典》釋為“聊”:“又聊也。《詩·周南》薄言采之。”薄縱不是聊,也必在聊壤之域。況,聊城在唐朝時是“博州”治地,是唯一敢于討伐武則天的地方州府。

經查《影印國圖藏光緒稿本增修冠縣志》:“冠縣里社有四鄉:崇文、弇山、清淵、博陵。”“博陵”在縣城正東至堂邑縣邊家莊五十里。此冠縣“博陵”與茌平“博陵”大體在同一緯度,應即“西北位薄山”之地,冠縣一帶可以見到黃河,黃河故道穿越冠縣西端,今留有“黃河故道”。在上古水勢較大之際,在此位的“西南方”見到黃河并不奇怪。

從冠縣博陵,再到雒棠堂邑,再到“聊薄”之博州之域,可謂一片與“薄博”相關的位置。另據乾隆《東昌府志》:“冠氏有普通、清水、博寧、桑橋四鎮(《金史地理志》)。”“博陵”作“博寧”。寧,是寧靜,安靜。倒回來看“安”這個字《說文》:“靜也,從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安”又是“寧”與“定”。安字解中,有“徐”本義。“徐州”在星次中定義在“西北位的魯國”。徐州是彭祖之位,臨清正有彭祖墓,載于冠縣舊志中,因早期屬冠縣。周公曾居于徐(許)與常,常即恒,即“聊之艮位”。《詩邶風》:靜女,即位于邶地,靜通清,在少昊清的地盤。齊國有邶。《集韻》:“補昧切,音背。齊地名。”《左傳·襄二十八年》:“齊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冠聊之間原是齊晉之交,又是北海南岸,“北地”甚明。邱即邶,邱縣地名也是邶。

參看另一處《山海經》中的“薄山”:

【兩處薄山在同一緯度】《中次五經》薄山,此山系含:朝歌山、尸山與黃帝的玄扈洛水“陽虛山”,良余山與升山處有“黃河”北流。黃河出現的位置是死數,不可能哪里都能有黃河流過,古中國地方雖大,但河流的范圍還是可控的。

山系由西向東。位置與第1處薄山在相同的緯度上,1西1東。

【第二處薄山】 乾隆《東昌府志》云:“博平縣,博州東北七十五里,《史記》曰:齊伐晉至博陵,徐廣注云:東郡之博平也。王莽河在縣北十八里(《太平寰宇記》)。博平縣有博鎮,即故治也(《金史地理志》)。博平故城西北三十里亦謂之博關。《戰國策》蘇秦曰:“趙涉河漳、博關,張儀說齊曰悉趙兵渡清河指北關,皆謂此也。”博關即是北關。而攝城(聶城)在博平縣西南二十里。由上可知,博不僅居此,在歷史上還曾戰功赫赫,是極其重要的關隘。又是《山海經》海外北經“聶耳國”“博父國”北方玄武位本尊。

【陽虛山】 薄山首山之東不多遠,即有“陽虛山”“玄扈洛水”。

在茌平縣境有對應的“楊虛侯國”,“楊虛”又是“陽虛”。“陽虛”可作為“宏觀”意義的地名而存在,也可以“微觀”地名而存在。

茌平南有“陽城”,這是“陽虛”的根本。先有陽城才會有陽之虛。乾隆《東昌府志》載:“城在茌平縣南二十余里,西北二面垣墉,猶存。(《一統志》)”。

楊虛侯國國都在今山東茌平東北,十六年(前164年)劉將廬進封為齊王,楊虛侯國除。茌平東北,是黃河可到的位置,特別是西漢河(雖冠名西漢河,但春秋戰國時期即有此河,見《史記》,出現在史料中的時間最早)。

還可鎖定“茌平尚莊龍山文化城”,此處遺址早到大汶口文化時期,并且雜揉了部分仰韶文化元素,“尚”與“商”本是通假字。它的東北位就是“滳河”一帶,商文化氛圍濃厚,考古確切。它自身也包含商文化初期。并且,關鍵是尚莊是黃帝出生位的“昊樞”之位,再東北即是“高唐南鎮靈丘”。

玄武位顓頊曾從“商丘”徙“窮桑(西)”,是從東而西。

【尸山】 “尸山”位處《中次五經》的“東方”,已可以抵達東夷《東山經》腳下。“尸山”基本在“東夷”的位置上,也是“商之東方之尸方”。由于尸方距“朝歌”太近,商人才會屢伐尸方。茌平境內又有早商遺址,“朝歌”在此位,并無不妥。教場鋪而西北位上就是茌平的博陵城,在戰國時期是齊國重要的邊疆重鎮,應戰之邑。

如此位移至中國的大西北,則講不通,“東尸”“東夷”難道改在陜西或河南中部了不成?而且,發現重要青銅器山東梁山距此不遠。

“東尸”本位論證參見專文,在此不再展開特書。

至于黃帝玄扈洛水近處的朝歌,《詩經世本古義》 第3部分言:“邶,殷紂畿內地名……朝歌,紂所都居,南有牧野,北有邶國。羅泌云:邶,武庚之封,漕是也。”《帝王世紀》:“帝乙復濟河北,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矣。”明顯“朝歌”必須在“河之北”。那么,哪兒是河之北呢?

“漕”地名利害攸關的位置,還在茌平。相事實在“茌平教場鋪”,為“古漕邑”,記錄于茌平的地方志中,而武庚之地在本域內。

? ? ? ? 漕本與衛近。《詩經·擊鼓》:“土國城漕”,后成為衛國臨時都城,最早的“楚丘”與此不遠,不排除楚人南下時又攜帶出第二個“楚丘”。

? ? ? ? ? 周靈王十七年(曹成公二十三年,前555年),晉以衛石買、孫蒯違盟擅取曹重丘(今山東茌平西南),執之。

? ? ? ? 茌平多有“漕姓”。曹姓大事記常有載此條。

? ? ? ? 另,曹國本在齊國之側,晉文公重耳抵達茌平重丘之前,曾被曹君羞辱,晉國本在聊城之西,地近之故,絕不可能向南繞到菏澤的南方之曹國再掉轉回頭到齊國,沒有舍近以求遠之理。

? ? ? 重,本是句芒,按《山海經》,它必居東北之位,而菏澤在聊城之南、泰山西南,無此地理先決條件。

? ? ? ? 由于狄人居北地,衛人在北位為先,晉狄多方爭奪“箕山”,東郡箕山亦指向本域之內,按舊志推測在高唐的清河的南邊,正是茌平相對位置。可知,此位是狄人常到之所,也是衛人常抵敵之處。

? ? ? 《詩疏》:“邶、鄘、衞者,殷紂畿內地名,屬古冀州,在汲郡朝歌縣。”

? ? ? ? 一一請問,冀州安能如此之南?就算衛并州之于泰山正西,安能在泰山方位之“西南”,還會有“冀州”?河間、河內固然是冀州之指,但黃河之河間、河內又豈止定出名姓來的二處能概之?

? ? ? 《漢史·天官書》曰:“北斗七星,所謂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洲河濟之間。”

? ? ? ? 衡,是南斗六星,分別為天府星、天梁星、天機星、天同星、天相星、七殺星。與西北方向的“北斗”“小北斗”遙相呼應。古越別稱:“印天之兆,牽牛南斗”,它的本位與商中洲位置重疊。衡位南斗,屬于二十八宿之北方玄武七宿之第一宿:斗宿(相對北斗偏南而稱作南斗)。玄武宿分別是:斗、牛、女、虛、危、室、壁。這個斗就是指的南斗。而北斗一般列在“正中”,為天地至北,也是天地至中。

? ? ? ? 南斗相伴北斗而生,南斗近鄰北斗。

二十八宿中斗的北方位,南斗位于北斗近側南邊


? ? ? ? “河濟之間”線路漫長,不好判斷誰才是真正的河間、河內,但是,誰是最北的位置卻極好分辨——那就是長久以來的“北海”南岸——茌平。

? ? ? ? 如果說,大范圍的衛地勉強是“冀州”之強分出來的“并州”,但是“并州”不等于是“北方”冀州本位。北方冀州是一個長久以來定義出來的概念,它緊鄰古兗州之域,必須在兗州偏北,才是邶之所指。

? ? ? ? 衡,決不是一個“南方”概念,它是北方玄武宿。一個北方概念的衡,何會去南方?河濟定非南方位河濟,而是北方位河濟之間。

?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002評論 6 54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400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136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714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452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18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12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997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52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92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10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35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21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21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29評論 1 294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35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480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