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郝廣才老師講了一個故事,特別喜歡!是關于“愛”的!讀完,我才知道愛的力量到底有多偉大!
故事內容如下:
“有奶便是娘”是句號,還是問號?郝廣才老師說“有奶不是娘,有愛才是”。
1957 年 8 月 31 日,美國心理協會的主席哈利·哈洛發表了一個心理學的重要實驗,題目是“愛的本性”。他以恒河猴為實驗對象,在小猴子剛出生時,就帶離母猴身邊,獨自養在籠子里。同時在籠子里放兩只“假的母猴”,一只是由鐵絲做的猴子,一只是用木頭做的猴子,再套上海綿外加毛衣。
第一個實驗,給鐵絲猴和毛衣猴都裝上奶瓶,看小猴子會選擇吃哪只猴子的奶。
答案很清楚,小猴子當然選擇有奶,又感覺柔軟的毛衣猴。
再來,把毛衣猴的奶瓶拿走,只有鐵絲猴的奶瓶有奶可吃,看看小猴子什么反應。結果小猴子都是餓的時候,到鐵絲猴身上吸奶瓶,吃夠了,就離開鐵絲猴,跑到毛衣猴身邊,抱著毛衣猴或在毛衣猴身邊玩。又餓了,再去鐵絲猴身上吸奶,吸完,立刻回來靠近毛衣猴。
這很清楚,吃當然很重要,可是真正讓你有安全感的是愛。所以很多父母花錢送小孩去最貴的學校、看最貴的醫生、買最貴的衣物玩具,后來發現小孩寧愿親近保姆,就是這個道理。
小孩當然知道錢是誰出的,保姆的老板是誰,但如同小猴子,它吸奶歸吸奶,吸完就回到給它親近或柔軟感的毛衣猴身邊。孩子多一份愛當然沒問題,但是誰給的多、誰給的少?他算的不是物質,而是愛。
哈洛接下去的實驗更驚人。毛衣猴養大的猴子,沒辦法和正常長大的猴子一起玩耍。公猴會有嚴重的攻擊傾向,母猴則會無法交配,性格產生嚴重異常,像得了孤獨癥。而且壽命很短,很快就會死亡。
哈洛以恒河猴為實驗對象,探討“愛的本性”
要給孩子“愛”,這個容易懂。可是我們傳統的教養,尤其對男生,常常是要求孩子“斷奶”,對情感、對愛要“斷奶”,否則他就沒有長大,沒有成人,不是男子漢。他應該靠自己的雙腳站起來,必須斬斷對過去的依賴。
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不知侵蝕了多少父子親情,使得許多父親隱藏對兒子的關愛,以為對兒子嚴厲,才能訓練他成為鐵錚錚的漢子。溫情柔軟會害他,整日恨鐵不成鋼。結果造成在兒子內心深處被父親遺棄的恐懼,只是男人不理解,也不承認。
我看過很多朋友,一生的努力,最后都在尋求父親的認同。可是往往得不到,而心生怨尤。父子關系不佳,甚至惡劣。
有的人父親已過世多時,自己老了,要死了,最大的缺口,還是父親未給的關愛。可是他們的父親不是不愛他們,而是被錯誤的觀念誤導,產生錯誤的行為而不自知。
所以,多給孩子擁抱,尤其是爸爸。反過來,擁抱你的父親,不要不好意思。其實,他也在等待你的關愛,因為他沒有流露的,也是他以前失去的。
讀完這個故事,回想起我家寶寶在上幼兒園之前,我老婆有個資源能夠給她送到寄宿制的幼兒園,當時她有點兒心動,那個寄宿制的幼兒園硬件條件非常好(還有自己的菜園和小動物園),而且我倆周一到周五就完全自由了!但是當時我本能的反對!!堅持要把孩子送達離家近的差一點兒幼兒園。讀完這個故事,我真的覺得我當時的決定是非常英明的!!
“愛”不僅表現在物質的付出,更多的是時間上的陪伴,注意力上的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