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該體驗僅為個人業余實踐,不犯二、不裝逼,不反科技。)
至今為止我已經停用朋友圈一個月了,經諸位共同驗證,這個世界少了我的活躍度并沒有發生冰雹、飛雪等異常天氣,身邊的朋友圈子也并沒有因為缺了我而分分鐘分崩離析。如此信息爆炸的時代,似乎少了朋友圈的信息來源渠道,也并不會怎樣。
一、我為什么關閉朋友圈
我并沒有趕上第一批關閉朋友圈的那波浪潮。很久以前當身邊的閨蜜對我說:“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把朋友圈關了”時,我很不理解。
當時的內心真實活動是:“你以為你關了朋友圈就可以節省時間好好學習了么?太天真!”
而那時我覺得朋友圈并不是什么毒瘤,反而每天可以看著小伙伴們曬吃食、曬生活十分欣慰。
不是有一句話說的好么:“你要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正過著你想要的生活。”
朋友圈就是這個望遠鏡,幫助我窺探他人,及時發現身邊圈子的趣聞,防止下次大家聊天時出現不合群現象。
真正讓我第一次想放棄朋友圈是因為內心漸漸淡化了對人際交往的重視。以前的自己總是眼睛盯向別人,來到大學后跟風去搞社交,好像多加了幾個學長學妹的微信就升華了自己,成為炫耀人脈的資本。
可是后來我漸漸發現了,自身的能力靠社交無法提升,什么樣的人結交什么樣的圈子,去搞那些無足輕重的場面純是浪費時間。為什么要讓自己付出刷朋友圈的寶貴時間去迎合他人呢?
但還是放不下自己在朋友圈的地位,畢竟我也是那個朋友圈里發一條信息能收獲不少贊的人,這些贊和評論小小的滿足了我的虛榮心和存在感。
可當我發現這種碎片化汲取信息讓我欲罷不能,只要手頭閑下來,便習慣性的打開朋友圈刷一番,有時甚至都沒有信息可以出現時,我覺得這個癮要戒,否則終釀大禍。
抬頭看看世界,有那么多新奇有趣的事情,一朵花的綻放等著我,一本書的第一縷墨香等著我,我干嘛要被朋友圈所綁架呢?
于是我毅然決然的關閉了!
二、關閉之后發生了什么
我關閉朋友圈后的幾天,沒人知道,生活依舊平靜。
我安心按照自己的計劃上課、考研復習,似乎潛意識已經告訴自己朋友圈已經關掉了,竟都不會想到去看朋友圈。每天上微信只是簡單查看日常工作學習信息。
關閉之前本以為晚上復習結束后可以適當開啟朋友圈刷一刷,就當睡前娛樂。可是真正關閉后,我會因為再次開啟步驟太繁瑣而放棄,就連扇貝打卡也不愿意分享到朋友圈里了。
在關閉后的第三天,好朋友深夜發了一條戀愛信息在朋友圈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我是第二天才被告知的,因為他光棍了二十年,終于名草有主大家激動不已,成為當時的熱點話題。
經過這件事情我發現,關閉朋友圈并不代表阻礙了信息的傳遞,而更加凸顯信息的價值性。
那些看朋友圈的人會幫我篩選繁冗的信息,成為輿論的發酵者,真正的轟動事件我會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小伙伴親口告知,而不是虛擬的網絡。至于那些默默無聞的雞毛蒜皮小事,也只是生活可有可無的佐料,你不是上帝,無需處處知曉。
也通過這件事,室友知道我關閉了朋友圈,線上一些比較有趣的事情她會在下課路上講給我聽,成為了業余時間的插科打諢。我的碎片化時間漸漸合整為零,曾經這個占據了我一天80%使用率的微信終于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些曾經閱讀朋友圈信息的時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去讀一本有價值的專業書,去寫一篇文章,看一部有深度的電影,去認真的和朋友溝通。當我在學習時,不會再分心于盤算著剛剛發的朋友圈收獲了幾個贊,也不會再因為別人的某些或低落消沉,或針對性的言論影響到自己的心情。
一心一意的做著自己的事情,孤獨而又精神富足。
三、停用朋友圈體驗心得
有人會覺得朋友圈也是我發表心情動態的自由空間,有時發了朋友圈,受到了大家的鼓舞也就振作了起來。我不否認這種行為,但我覺得,再多的郁悶與迷茫在你發了朋友圈后,基本都煙消云散了。有時候我們都只為了發朋友圈而發,如果這件事急到你只要發一個朋友圈就可以解決,那么它也就充其量起到一個泄憤的作用。
當停用朋友圈后,我有時也會有消極的時候,我選擇了寫日記。在記日記的過程中也是一個反思的體驗,你會在記錄的同時學會安慰自己,最終從狂躁不安到心平氣和,也會加深對自己更深刻的了解。
我們習慣了在朋友圈中從別人的眼中看待自己,卻忘記了生命本就是一趟孤獨的旅行,沒有人可以感同身受。懂得如何與孤獨擁抱,去面對最真實的自己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曾經的我以為,身為傳媒行業的“接班人”,每天追熱點去了解最新的世界是基本素養。但關閉朋友圈后讓我漸漸學會了去有意識的挑選有意義的信息,也慢慢不再依賴微博。
看了再多的熱點也離不開那幾個關鍵詞:情愛、社會、倫理、明星,能沉淀下來的,經得起喧囂考驗的才真正值得被人們探究關注,否則都是手中的沙,這陣風一吹過就又都散了。
日益爆炸的訊息不等于觀看者的眼界,如今的我們都誤把自己看到的,別人分析的化為自己的內涵,所以我們時常悲嘆:“聽了這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有功夫去朋友圈聽雞湯,還不如去認真讀一兩本名著,做幾件實事,系統性重塑一下世界觀,或許會大大提高過好這一生的概率。
記得一次的新媒體廣告課上,大家對于現如今發朋友圈的目的大多數是為了裝逼這一點達成了共識。
拍幾本書不代表你讀書了,運動打卡也不代表你熱愛運動,去咖啡店拍幾張文藝照片只是凈化一下朋友圈格調,大家都以貼標簽的形式展現在他人面前,每次發之前再三斟酌修改,少了那種恣意的性情,最終我們看到的都是如出一轍的濾鏡與美顏。
我想朋友圈變成這樣也是我們不想見到的吧!所以不必艷羨他人秀的雅思成績、海邊度假照片、恩愛合照,我們誰都不知道光鮮的背后有多少的努力和為人不知的心酸。
關了朋友圈,你會發現這個世界還有很多讓你值得為之奮斗的東西,你會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點贊之交,守住自己,不再假裝有很多朋友,真真切切經營真心交好朋友的友情。在朋友圈沒有普及的年代,我們富足而又有趣的樹下交談,不也活的很精彩么?
當然,本體驗報告僅為一家之言。關閉朋友圈,斬去不必要的社交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關朋友圈,在人際的海洋里遨游也別有一番滋味。只不過兩相權宜,我更喜歡關閉罷了。
世間熙熙攘攘,我自努力守住一片冰心。
有不同意見者歡迎探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