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從秦始皇開始
? ? ? 王夫之的《讀通鑒論》,是從秦始皇開始的?!顿Y治通鑒》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開始記載的,王夫之選擇從秦始皇開始論述,說明從秦朝開始的封建地主制的歷史,才是他要探討要研究要學習的對象。但是,在秦始皇這個最能大書特書的一個帝王之下,王夫之只討論了兩個問題。
? ? ? (一)《讀通鑒論》開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討論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優劣。
? ? ? “ 兩端爭勝,而徒為無益之論者,辨封建者是也”。王夫之認為,上古時期,“各推其德之長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為天子”,是原始社會選舉管理者(首領)的一種“公心”。夏商以后,特別是周,進入奴隸制社會,社會階層固化,天子世襲,士大夫也世襲。在這樣的歷史時期,“安于其位者習于其道,因而有世及之理,雖愚且暴,猶賢于草野之罔據者”。這個時期,統治階級的代理人基本上是不會出現大的變動的,國家的政治經濟把控在少數的家族之中,下層民眾的出身基本是不可以改變的。
? ? ? ? 到了戰國后期,生產力在“鐵犁牛耕”的帶動下,快速的發展。在分封的大環境下,秦國開始推行郡縣制。“分國而為郡縣,擇人以尹之?!蓖醴蛑J為,從分封到郡縣的最大的意義在于:“古者諸侯世國,而后大夫緣之以世官,勢所必濫也。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而天之生才也無擇,則士有頑而農有秀;秀不能終屈于頑”,“封建毀而選舉行,守令席諸侯之權,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雖有元德顯功,而無所庇其不令之子孫?!痹诳たh制的背后,是統治階級內部結構的調整,在這樣的前提下,所有的人民理論上都有了進取的可能,而不至于阻斷了國家啟用人才的途徑。
? ? ? ? 在分封制的前提下,人民對于諸侯士大夫的“交兵毒民、異政殊俗、橫斂繁刑、艾削其民”等等,是沒有任何辦法的??墒窃诳たh制的基礎上,人民對于“選舉不慎而守令殘民”的情況,是可“有所藉于黜陟以蘇其困”。因此王夫之認為,從秦漢開始,國家壽命都沒有和商周等長的,是由于天子成為了孤立的個體,不像商周時期天子那樣和各個統治階層都有或多或少血緣關系;而另一方面,像戰國時期那樣的幾百年的割據局面,也不會再出現了。
? ? ? ? 王夫之說,“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罷候置守”是“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事實上,在國家政體格局上,秦國推行郡縣制,確實為中國以及世界后世,建立了一個偉大的開始,這種開始,為國家政體的革新和發展,提供了可能。就像一個嬰兒,在孕育之初的時候就已經建立健康的機制,那么隨著他的發展,他可以接受一切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營養,最終健全起來。
? ? ? 所以王夫之說,“若夫國祚之不長,為一姓言也,非公義也”,“秦之所以獲罪于萬事者,私己而已矣。”
因此,在王夫之的歷史觀中,郡縣制是維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基石。雖然國家滅亡、朝代更迭,也是對天子皇帝來說的,總的來說,“郡縣者,非天子之利也”。
(二)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 ? ? ?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王夫之列舉了歷朝歷代開國之時,統治階級內部的問題?!吧淌寂d而太甲放,周始興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蘇自殺,漢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則建成死于刀,宋則德昭不令其終,汔乎建文之變而憯尤烈”,每一個王朝在開國初期,都因為“天下初定,人心未靖”出現過統治階級傾軋的慘況。王夫之認為,“湯、武且不能弭,后代勿論已”;但是太甲和成王,最終都能安于其位,因此趙高跟伊尹、周公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土里面。
? ? ? ? 因此王夫之說,“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辈⒉皇乔厥蓟什荒茏R人,而是秦始皇太喜歡聽信諂媚阿諛。王夫之認為,趙高這樣的人,“雖中主不足以存”,更何況胡亥這樣的皇帝,連中等才德都算不上。“漢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趙普也,未能已亂而足以不亡”,而建文帝“無托孤之舊臣”,導致“兵連禍結而尤為人倫之大變”;由此可見,一個合適的托孤之臣,在二代接班的時候顯得尤其重要。對于所有的“皇二代”來說,有一位甚至多個老臣,能通過他們的能力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行和穩定,并且匡正自己的過失,多么可貴;現在的許多企業,在接班人的問題上,基本都可以借鑒于此。但是更加重要的是,這些“托孤重臣”,必須得是剛正不阿、不費力媚上的人,不然,秦二世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 ? ? ? ? “國祚之不傾者,無諛臣也。”
? ? ? ? 每個人在讀歷史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也需要在這些歷史和評論歷史的書籍里,找到前進的力量。
? ? ? 大家要是想更深入的了解秦朝歷史,可以去看一下歷史不是僵尸的《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之秦朝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