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沁藍 這是說話的智慧系列第十一篇原創文章。
01
場景一
小蘭:曉沁,你怎么又換手機啦?
曉沁:沒有辦法,之前那個手機只有16G,隨便拍幾張照就顯示內存不足,老要把前面的照片刪了才能再拍。
小蘭:那也是,現在這個手機內存多大?
曉沁:買的最大號的,128G。
小蘭:那下次出去玩,你就負責拍照好了。
曉沁:……
場景二
曉沁:聽說你搬新家啦?
小蘭:是啊,有了二寶后,原來那個兩室一廳的小戶型根本不夠用。你也去看過,東西堆得都沒地站了。
曉沁:你家東西也是夠多的。
小蘭:沒辦法,越買越多,尤其是現在小孩的東西太多了,光推車都四五臺,連屋外走廊都放不下了。
曉沁:買的多大的?
小蘭:買了個120平的四室兩廳。
曉沁:哇,這么大!
小蘭:房貸更大,注定是一輩子的房奴了。
曉沁:那也比我們這些一輩子的租戶強。
小蘭:你不知道,自己的房子就老愛添置東西,這才剛搬不久,家里東西又成堆了。
曉沁:正好,我就不太愛買,改明兒去你家看看,你把那些不怎么用的給我算了,我租的那啥都缺就不缺空地。
小蘭:……
02
手機不去清理,就不會有空間去拍攝更美的風景;
衣柜不去整理,就不會有空間裝下更漂亮的衣裳;
房間不去收拾,就不會有地方裝載更智能更便捷的家居產品。
那,我們的內心呢?
每天聽到那么多抱怨,那么多陰暗面的東西,那么多負能量的信息,不去清理這些“垃圾”會如何?
我想,在這一方面最突出的應該算是心理醫生,他們就像一個情緒垃圾桶,每天要接收很多嚴重的心理垃圾,而且是大桶大桶地傾倒。
他們中不乏最后自己患上心理疾病不能自拔者,但大部分的都能夠有效排遣,因為他們懂得定時清理腦中不該有的“垃圾”。
那,他們是如何做的呢?
一是設置邊界,懂得自我保護。心理醫生雖然講究共情,但一定是有邊界的。如果界限明確,傾聽者在能夠了解傾訴者感受的前提下,又做到不被對方的負面情緒拉進去,因為他們有明確的認知,那個負面情緒是對方的而非自身的,讓那些“垃圾”耳中過、清凈心中留。
二是辯證分析,學會積極看待。一個年輕的心理醫生問他的導師“老師我們每一天都要接受這么多來訪者的心理垃圾,時間長了,我們也會產生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吧。可為什么您幾乎沒有見過什么嚴重的問題呢?”
他的導師答道:“你要認為是垃圾,便一分一秒也呆不下去。要不是,就可以幫助到每一個來尋求你幫助的人。”
如入火聚,得清涼門。
三是借助外力,尋求他人幫助。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去找合作的伙伴、專家,或者學會和他人傾訴分散,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四是培養至少一個積極向上的愛好。比如閱讀、繪畫、健身、旅游等,當我們全身心投入一項愛好時,總會有收獲,這會讓我們涉獵到更廣闊的世界,看到更美的風景,而腦海中那些不和諧的東西,自然就會黯然失色許多。
03
生活中
有些媽媽老將孩子當作自己抱怨和情緒宣泄的垃圾桶,比如親戚鄰里之間的勾心斗角,比如看到別的孩子光鮮亮麗成長成才后的嫉妒等;
有些人老把閨蜜當作愛情負面情緒發泄到垃圾桶,比如前男友那些令人糟心的心,比如被上司要求如何潛規則公關之類;
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人,人美嘴賤心陰暗,按照甄嬛體來說“賤人就是矯情”。
這樣的人,老愛把自己無法消化的負面情緒有意無意地強行放在身邊的人身上,尤其是當對方是一個弱小者時。
久而久之,這些垃圾甚至會讓心懷善意的聽者的內心世界發生扭曲,對別人和周圍的環境缺乏信任,陷入極度緊張、焦慮、恐慌的深淵。
大腦的潛能雖無限,但記憶卻是有限的,如果記住的東西都是一些讓自己難受的“垃圾”,那么一定會對美好東西的產生“排他效應”。
我們可以設置一道防火墻,隔離些不好的病毒;
可以設置定時清掃機制,隔多久就去清理一次“垃圾”;
可以設置一些警戒指標,如“哎!”等帶有負面情緒等口頭禪,如果高頻出現,就意味著我們該給內心洗個澡了。
不管內心強大與否,都需要適時的清掃。
當然,我們還可以試著當對方向我們噴“垃圾”,懟回去:
你說的也沒錯,不過我家附近新開了間壽司店,看起來不錯,要不我們今晚去試一試吧。
(先發制人,轉移話題)
你這樣想無可厚非,可是兩個人在一起,進步快的那個人,總會甩掉原地踏步的那個,因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能夠更多地探求生命和生活的外延及內涵。
(理性分析,變廢為寶)
你這樣自暴自棄,只會讓那個人更加斷定當初的拋棄是對的。你已經不再年輕,不能再靠臉吃飯了,別人要看上你,也要你自己有用才行。
(逆向思維,罵醒她人)
我認識一個這方面的專家,你這個問題還不算嚴重的,我約個時間,去咨詢下。
(尋求外力,求助他人)
不去想這些糟心的事了,這個周末約了幾個驢友去郊外爬山,怎么樣,一起去吧?看看美麗的風景總比看著那張臭臉強。
(發展愛好,發現美好)
當然,如果實在是損友,渾身都只有負能量的人,那還是勸你及早斷交吧。
我們不能管住別人嘴,但至少可以管住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