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里教學不再像高中以前的“趕鴨子上架”的學習方式、老師講課也不會很細很細的講,更多依靠的是自覺性和自學能力。所以在大學更容易產生兩種極端的人:很努力學習的和應付考試的。一般來說,在大三的時候,同學中的某些人可以稱為另一部分人的老師(此處強調差距之大)。
我在讀大學之前,似乎從來不曾仔細想過如何去學習,貌似都是用的一種套路。步入大學后的安逸和迷茫讓我第一次有了對回憶的反思和分析,對于學習的能力,很可能比你想象的要簡單,請仔細傾聽我的訴說。
在大學中知道元認知的概念,而后學校還強調再大學要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也因此自己的也開始對一下事情進行總結反思:
1、類似一些“學習數學有什么用”?
2、什么樣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呢?
3、多讀“無用書”真的有用嗎?
4、書中的“黃金屋”長什么樣子?
。。。。。。
在對許多的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尤其是我在學習編程時對我的啟發較大,我現在理解的編程是“人類再試圖用程序構建世界”。程序的思想往往來源于我們生活的世界。這樣的理解也我逐漸確認很多問題的答案就在生活中。
面對處于海量信息的網絡世界,我們見到的東西也不在是最初的模樣,如今的信息的發展趨勢傾向于為知識付費,為的就是找回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罷了。
這種價值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們的認知,回歸生活是最好的、最簡單去發現價值的方式。
扯了這么多,現在可以回到我們的主題了。怎么樣的學習方法才是更有效的呢?先來看一下我奶奶在電視中看到豹子的反應,她說:“你看這只動物,長得像老虎一樣...”。這個是一種類比認知,我們再面對未知的東西時最常見的學習方式就是運用自己熟知的事物對未知事物進行對比來獲得認知,這種認知能力會隨著個人認知的多少而逐漸提高,最后的結果就是:學霸學東西越來越快。(感受到這個世界深深的惡意沒有)
在來看另外一件事,就是我們會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一些對事物的描述,比如“妙筆生花”,“行云流水”,這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我們需要借助一些具體的事物去理解和表達一些抽象的事物,這就是聯系、我們可以通過創建具體事物來理解抽象事物之間的關系。
我還要強調的是不要把學霸局限于學習,到處去旅游也可以讓我們的認知增加,玩游戲都可以。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新的認知,而不是一直去一個地方,一直玩一款游戲。雖然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卻需要強大的觀察力和時間消耗,而所察覺的新東西卻相對不多。較快提高學習能力的方法就是認知更多的新事物。
那么我們是否掌握了這些方法就夠了。不,當然還不夠。運用這些方法都核心在于你要花費精力自己去發現這些聯系,而不是專注于認知的提升。就是主動通過回憶自己的認知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這個是該方法的核心。
最后多說幾句,如果你是將要進入大學或者是在校生,請不要因為是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或者其他因素而減緩對新事物的學習。日后專業不對口,認知會成為你的競爭力。
讀到這,相信你已經不會有類似文章開頭提及的困惑了吧!
最后,
溫馨提示:“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