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以為你是高山,粗獷而偉岸,原來你是那溪流,潤物無聲。
中午,門響了,那鑰匙的聲音定是老爸回來了,我從書桌向客廳望去。
“回來啦”
“嗯,天兒真是冷啊!” 說著踱到我的房門前,伸手,輕輕地把房間門關上。
這個動作我再熟悉不過了:我正在學習,而老爸要在客廳看電視了。
門關上的那一瞬,往昔的記憶一幕幕閃現在眼前:
每次老爸要看電視前,都會先瞄一眼我有沒有在房間里學習,如果我正在學習,他就會靜輕輕地關上門,然后把電視的聲音關小一點。
有時,他竟還會因為這個細節埋怨媽媽:
他倆經常飯后一起在客廳看電視,媽媽出我房間忘記關門時,老爸總會埋怨道:“你看看你,老記不著出來帶上門兒!” 那時的我,一定在屋里學習。
我沒有生長在一個愛讀書的家庭里,爸媽這一輩沒有什么藏書,倒是爺爺當年滿櫥的藏書讓我記憶猶新;上次見姥爺時,他戴著老花鏡看《福爾摩斯探案集》和《盜墓筆記》讓我驚得合不攏嘴。
不知為何,爸媽卻沒有受到上一輩人的一丁點影響。至少我很確定,他倆讀的書不多,也不愛看書,不過這似乎對于他們現在的生活沒有什么太大的影響,至少他們都是思想開放而又崇尚平等自由的人。
因為從小,我都覺得自己像一個大人一樣被尊重和對待著。
從小,我學會了他們專心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去輕易打擾,因為你專心學習的時候,他們也在努力幫你維系著你專注的小空間。
老爸從來沒有給我輔導過一道數學題,也沒有講過一句學習多么重要,但是每當他輕輕關上門的那一刻,就算剛才我在走神、偷懶,或是刷微博,也會放下手機,因為不知為何,我會猛然間意識到自己正在專注的是什么……
細想起來,原來老爸心思如此細膩,細枝末節之處遠勝于媽媽的體貼入微。
感恩生長在這樣一個陽光雨露充足,可以隨意生長的環境下,沒有幼年“必須”讀很多書的束縛,我因此更早得擁抱了大自然和藝術。
幼年貪玩的我,沒有耽誤長大后所謂的“成績”,反而成長為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醫學博士,每天對著那些有些人覺得很枯燥的科研問題樂此不疲。
沒有“必須”要成為誰的期許,于是,我順理成章地過上了每一步都由自己選擇的人生。
【寫在后面】
父親有的時候比想象中更細膩。
一個孩子越早在家庭里被確立主要成員的角色,并獲得成人間的尊重和對待,可能就會越早獨立,越早思考關于自己的人生。
單純說教,或許會讓孩子離“專心學習”越來越遠。
讀書很重要,但對于家長而言,更重要的是讓幼年的孩子學會專注,學會對喜歡的事物產生好奇心,用一個開放的思維去探索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