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香杉樹
[美] 戴維·伽特森
01
最近讀這本書斷斷續續讀了將近兩周,因為時間不固定,有時會讀上幾頁,周末會讀的多一些,還好每次讀,都能很快走進故事。
這本書雖然只以一場審判貫穿始終,但卻在這個過程中探討了很多東西,有關愛情與救贖,正義與寬恕,種族歧視和身份歸屬。雖然對于往事的追憶和對事件的調查穿插在三天的庭審過程中,但卻沒有凌亂之感,這樣的處理反而更加巧妙的把握了整個故事節奏,顯得張弛有度。
種族歧視和身份歸屬
02
首先說說我最受感觸和震撼的部分,關于種族歧視和身份歸屬。
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珍珠港事件爆發前后,在美的日僑,父輩生在日本,后遷來美國,而他們的子女則是基本生長在美國,一方面,他們沿襲了很多日本傳統,像天道的父親會教天道劍術,講日本武士精神,而初枝則學習茶藝、書法,這些技能里蘊含的是日本人的信仰和觀念;另一方面,他們又受西方環境的影響,開放而自由,所以他們從性格、行為等各方面都變得復雜。
正如初枝所說
她一只腳在父母的家里,這個家和她的父母多年前所離開的那個日本有著及其相似的氛圍。她能感受到這個大洋對面的國度在牽引著她,流淌在她的血液之中,盡管這并非她所愿,這是她無法否認的現實。同時,她的雙腳又深深植根于圣佩佐島。
當時在美的日僑地位不高,即使他們勤勞肯干,但受到身份的限制,他們甚至不能成為真正的美國公民并擁有自己的土地,自然更加沒有歸屬感。
隨著珍珠港事件爆發,日僑和地道的美國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因為長著一張敵人的臉孔,他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也就是這時,天道上了戰場,為了保衛美國。我很難想象,他是如何向日本人下殺手,他要克服的遠比其他戰士多得多。
他永遠的犧牲了自己的那份平靜,才使得這些人得以擁有屬于他們的那份平靜。
但是戰后,這種矛盾還在繼續,只是演化成了無形的偏見和歧視。在美國人眼里,他們是日本人,在日本人眼里,他們是美國人,而他們自己在這兩種身份中間苦苦掙扎,難以平靜。天道被起訴,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這種偏見和仇恨,這讓我想到電影《狩獵》,一部絕望的作品,由于偏見和仇恨毀掉一個人的人生,人們的惡意在這一刻表現的如此明顯。
戰后創傷
戰爭的殘酷遠不止死亡和犧牲
03
被告人天道、遇害者卡爾海因以及記者伊什梅爾,三個男人都曾經參加了珍珠港事件發生后美國的反擊戰,書中多次提到他們戰前及戰后的變化,戰爭像是他們一生無法翻越的大山,他們殺了人,也差點被殺,生命曾經受到威脅,甚至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
電影《比利林恩》里也呈現了戰后創傷對于一個上過戰場幸存下來的士兵是種怎樣的存在,從戰場回來的那一刻,他們已經變了,他們有著復雜波折的心理變化,他們殺了人,他們心中深知罪孽,背負著罪,或許他們直到生命盡頭也無法真正釋懷。
死亡和犧牲是每場戰爭里相似的殘酷,但幸存者卻各有各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