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音
昨夜一場暴風驟雨,清晨陽光照耀涼風習習。真是出游的好天氣。一大早,朝濟南章丘朱家峪風景區出發,一個小時的車程到達目的地。
朱家峪,三面環山,南接胡山,西連胡山森林公園,北臨齊魯世博精品園,域內面積七千余畝,是中國北方地區典型的山林型古村落,山東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A AAA級景區。據《朱氏家譜》記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先祖諱民坤由沂州蘭山縣朱家屯遷至。將此以姓氏地貌取名“朱家峪”。
進入書寫著“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的景區大門,只見峪內群山環繞,綠樹掩映,廊橋迂回,湖水粼粼。從進村的第一道門——禮門開始,便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始建的古道。山石鋪就的古道中央,嵌有兩排平坦的大青石,形似鐵路,村民們形象地稱其為“雙軌”道。“雙軌”有其獨特的用途。早年村里就規定,走路必須靠右行,兩股道自然也分成了上下行,這與今天的交通規則不謀而合。
古道的盡頭便是連接各家各戶的小徑,為了防滑,斜坡上的道心用的是沙石鋪設。村落為梯形布局,上下盤道,高底參差,錯落有致,古風古貌,很好的保存了原來的建筑格局。穿過圩門、哨門,走過泛著幽光的山石古道,越過石橋,一座座房檐上長滿蓑草的石砌老屋,一扇扇斑駁的黑漆大門,都記載著那些久遠的故事。房前屋后沉睡已久的石碾、石磨、石臼、石缸、古井和鑲在墻上的拴馬石,如古老鄉謠的美麗音符,在耳邊蕩漾。
優雅的地理環境,孕育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自古以來,這里就重視教育,私塾多達17余處,先后有文峰小學,女子學校,山陰小學各一處。1932年,開明人士朱連拔,朱連弟開辦了朱家峪女子學校,是中國農村地區較早的女子學堂。
朱氏家祠位于村北首東側,創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復修于民國廿六年(1937)。朱氏家祠共分里外兩院,堂前院中有一棵高大的百年檜柏,依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舊時,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后人聚祠堂內祭祖,“入堂思敬,肅然致衰”,“非敢謂光前裕后,實不忘報本追遠”以此家訓激勵后人,不斷進取。
在村的中央,完整地保存著兩座清康熙年間修建的青石拱橋,上下皆可行人走車馬,大雨時,橋下可流水瀉洪。橋身青石壘砌,不用灰漿,雖然歷經了三百余年的風雨剝蝕,依然堅固如初。有專家說這是現代立交橋的雛形。看得出這小小的山村從始建之初就經過高人指點,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懷。
如果說山是骨架,那么眾多的泉水和古井便是這村子的血脈了。據襯里人講,全村共有圣水靈泉、長流泉和半井龍泉等大小泉眼、古井20余處,雨水豐沛時泉涌成溪、成河,順勢而下,向北穿過整個村子,也給這村子帶來了靈性。
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培養了朱家峪的石刻文化藝術,在長達兩千年的歷史里,朱家峪人世世代代生衍不息,遺留下了豐富的石刻文化藝術品,包括石梁、石祠、石碑、石刻、石人、石獸、石雕、石具,基本上代表了中國北方傳統民間石刻工藝水平。齊魯石刻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集中收集了這些石刻的代表作品,給世人一個了解感受中國傳世石刻藝術的機會。
朱家峪的水井、房屋、道路和橋梁,是中國北方山區村落建筑的典型,它濃縮了中國古代農民一段艱苦創業的歷史,凝聚了中國北方農村一縷濃郁的鄉情。
朱家峪是攝影、繪畫愛好者理想的創作之地,多個優秀獲獎創作作品就是出自朱家峪。斯琴高娃主演的《紅嫂》,電視劇《闖關東》、《靠山》、《永遠是春天》……,都是以朱家峪為影視基地拍攝完成。
峪內主要經營農業林果,盛產花椒。。道旁茶室,農家菜館林立,各種小吃:熱氣騰騰的漿水豆腐豆漿,在鏊子上吱吱響著的菜煎餅,芝麻餅,野菜小豆腐,邊走邊看邊享受著美食。
朱家峪共有祠廟、樓閣、石橋、故道、古泉等大小景點八十余處,集休閑、旅游、度假于一體。自明代以來,歷經六百年滄桑,吸引著大批中外游客和學者慕名而來。在他們眼里朱家峪就是一本很厚的“書”,涉及政治、歷史、民族、宗教、文化、園林、建筑、藝術、自然、地理等科學。
朱家峪,不愧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的稱號,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