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城市,中國人的記憶里有著太多的故事。30年來,改革的利刃讓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或者說,城市化進程讓太多人失去了對故土的情感。許多人涌進城市,而大同小異的城市生活,也成為太多都市人想要逃離的懸崖峭壁。
究其根本,是因為被商業(yè)和經(jīng)濟主導的城市,始終缺乏一些人文關(guān)懷的光輝。比如那些被視為城市精神地標的書店正在逐一倒閉;那些古舊的,散發(fā)著民俗氣息的古建筑物,難逃被翻修或拆遷的命運;那些承載著民眾信仰的教堂,也經(jīng)歷著尷尬的困境;那些曾經(jīng)火熱一時的藝術(shù)場所,也終將在商業(yè)化的浪潮中漸失獨特的定位。
就這樣,大地上的一切,被修整得面目全非。人們想要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卻忽略了在心靈深處營造更為精深的宇宙。
生活在這個迷失的時代,人人都在行走,人人也都想要逃離。當有靈的活人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的土地,并不是安息之所,人們這才想起了重新尋找和發(fā)現(xiàn)另一座城。
范學德的新著《最想活在這里——走過全球最宜居住的城市》,就是關(guān)于“另一座城”的旅行日記。在這本書中,他記錄了這些年來,他在墨爾本、維也納、溫哥華、多倫多、卡爾加里、悉尼、奧克蘭與阿德萊德等八個城市的所見所聞。他的文字簡潔、干凈,沒有過度煽情,也不摻雜主觀臆測,飽含溫情和愛。對于我來說,這八個城市我目前都無緣前往,囊中羞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或多或少,在我對西方文明有限的了解中,我想這些城市之所以被英國經(jīng)濟學家信息社評為“全球最宜居住的城市”,除了有著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景觀,更重要的是,民眾具備的素養(yǎng)以及在生活細節(jié)中培養(yǎng)出來的文明素質(zhì),讓這些城市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誠實地講,在范學德的文字中,我對這些城市的風景和建筑,很難獲得直觀的感受。文字所能傳遞的信息,畢竟不如攝影、視頻等更為清晰。據(jù)說,當下很多旅游類網(wǎng)站,各大旅游景點為了吸引眼球,不惜一切代價將這些景點照片進行PS,之后上傳網(wǎng)絡(luò),等游客去后,才有遺憾之感,實景與照片落差太大。這充分顯示出這個時代的問題:如果只用外在的美引導自己的腳步,注定會遭受損失。
于是,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就已經(jīng)做好了準備,不企圖讓自己陶醉在“紙上的風景”中,我知道這是短暫的自我麻醉,如果我想看,網(wǎng)上有太多關(guān)于這些城市的照片和影像作品,但那不是我關(guān)注的核心,我相信也不是范學德寫作的核心。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卻似乎出其不意地領(lǐng)會到了這本名為旅游筆記的書中真正要傳達的精神,它就是這個時代最為稀缺的精神,諸如友愛、平等、寬容、尊重、美善,以及這一切背后最為重要的——信仰!
是啊,信仰才是一切行走的力量之源,是一切審美的基石,是所有風景背后的那一雙創(chuàng)造的手。
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寫下自己在這些城市與不同朋友的相處,在他們之間的交往細節(jié)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個被上帝的光照亮的生命,其本身具有的那種溫暖和真實。他寫了自己在墨爾本參加的一個以年輕人居多的營會,和很多80后交流的感受,“我很佩服這些年輕人,他們雖然這么年輕,卻那么敏銳地看到了社會生活中的幽暗。以前,我覺得80后只追求實惠,沒想到他們想得看得很遠很深。”?范學德捕捉到城市背后最為核心的元素就是“人”,如果失去了對人的關(guān)心和悲憫,城市和風景就都失去了價值。在這本書中,我們會讀到中國留學生的生活,會進入藝術(shù)家的心靈,也會闖入神圣思想的殿堂。
他寫在城市風景背后,辨認出的上帝的指紋,“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心靈的安寧不是除掉苦難,更非免去掙扎,而是即便在苦難與掙扎之中,也把心安頓在愛之中,唯有那愛才能使靈魂安息。”
讀到這些富有哲理和終極關(guān)懷的文字,我的心靈深受觸動。那些有愛、有信念的文字,分明是要給負傷的心靈一碗藥,可以消腫止痛。我想,這本書已經(jīng)完全超越了旅游筆記的范疇,而是關(guān)乎我們心靈成長的自由之路。這是很多純文學作品都非常缺乏的。中國當代文壇也出了不少關(guān)于旅行的讀物,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再如易中天的《讀城記》,不同的文本也的確捕捉到各自旅行過程中的人文視角,但我讀后,頂多是對作者的觀點產(chǎn)生共鳴,卻難以將遙遠的歷史和當下的我聯(lián)系起來。
我想,一本有意思的書,一定會竭力幫助書前的你,在書里的故事和脈絡(luò)中,找到你自己。不是別人,不是城市,不是風景,而是你自己!正如范學德所說:“一個城市就是一個世界,走過它,就是打開心靈的一扇窗戶,并在心中建造一個新天地。當我用‘心靈’來寫下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時,這些城市就成了一條路,它通向我自己——一個重生的新我;同時也通向上帝——耶穌基督。”
近年來,富裕起來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地選擇去國外旅游和度假。他們?nèi)ゲ煌瑖业穆糜尉包c,可能更多的是一種觀光和消費心態(tài),卻很難真正了解每一座城市背后的文明的痕跡。范學德的《最想活在這里》,以及他較早出版的《細節(jié)中的文明》、《活在美國》,可以幫我們采集到文明背后的種子。是時候了,信仰賦予行走的力量,當心靈在愛中相遇,每一種行走,都能帶我們通向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