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重述原文:
動物界有一種現象:一些小動物因為經常舔自己的毛,日積月累,會在喉嚨中形成一個毛球,他們為了把毛球吐出來,不停地咳嗽、吐唾沫。這種時候,它們很無助。
借這樣的故事,影喻了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有類似的情況,我們因為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做的不好,或者錯誤,它們不斷地累積,慢慢的也會形成“毛球”。這個“毛球”存在于我們的思維中,為什么說的毛球,因為它是失敗的印記、我們過去的形象。會導致我們在思維的定式、個人形象,也像另一種定位自己能力的“實體型思維”一樣固化,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印記和自我形象是消極的,固定的,乃至是自我菲薄的自我貶低的,那么成功就會離自己越來越遠,宿命的觀念產生,未來我們就會因恐懼而失敗,因為我們早已預見了自己的失敗命運。
《目標感》這本書最核心的是教會我們如何行動的技巧,而針對失敗感的訓練就是,回憶并記錄自己人生失敗的案例,通過詳細記錄和分析,就會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要學習的要點和實用技能清單,你就能學會從失敗中尋找能力和經驗,沒有其他方法能叫你自己從失敗中獲取力量,就是失敗比成功更能給我們能力、促進我們個人發展的原理。人只有在困境中和失敗中,汲取經驗,發奮圖強,才能不斷地接近成功。
A1聯系經驗
很多偉人和成功人士都會從失敗中獲取力量從而走向輝煌,比如愛迪生發明電燈,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都是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敗才取得的成功。
記得中央臺的一系列節目:《生意經》、《華人世界》、《我愛發明》都是一個套路,因為熱愛—去執行—遭遇挫折—不懈努力—調整策略—達到成功。
其實這是因為失敗是我們生活中的毛球,長期不處理就會讓我們認為失敗就是常態,形成思維固式。回憶自己從小就不善于唱歌跳舞、不會運動、內向,是因為小學一年級時,上課多動,被教師打,跳舞被同學嘲笑、參加運動會,名次不佳。這些失敗的經歷,讓自己失去信心,封閉自己,逐漸認為自己的相關技能就是不行。參加工作后,為了生存,厚著臉皮去突破去嘗試,不計較失敗和丟人的感覺,思想的破局才有行動上的開花結果。
A2規劃運用
現在,我要操作一個新項目,前期的團隊打造、業務流程磨合、商業模式試錯都是一個不斷出錯的過程,如何保持團隊人員的激情最重要的工作。這就像小動物不斷地舔舐凌亂的毛發,如果不能時常擯棄失敗的心態,不形成消極失敗的慣性思維。
所以,制定團隊學習的計劃,以我的經歷啟發他們的動力,每個人都需要回憶曾經的失敗經歷,找到字節毛球,才能真正突破思維局限。從內心開始自己的學習成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