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月24日,是農歷臘月二十七,是家鄉的縣城在節前的最后一個趕集天。家鄉有5天趕集一次的“規定”,節前最后一次趕集俗稱“封印場”,這一天,人們忙著籌備年貨。
每年的最后一個趕集天,縣城的這一天都會特別熱鬧,集市區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擦踵。這一天,集市上混合著商販的叫賣聲、人們的說話聲、討價還價的聲音、還有汽車鳴笛等等各種聲音,無比熱鬧。
農歷臘月二十七是縣城的最后一個趕集天,農歷臘月二十八則是鎮上的最后一個趕集天(今年的今天,即1月25日,是臘月二十八)。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還是在臘月二十八的時候去鎮上的趕集,因為家的位置離鎮上的街道較近,我們可以從家直接走著去。
貴州地形山地較多,我家相當于是在半山腰上。我家去鎮上的路是一條長長的上坡路,快則半小時可以到,慢則需要花上一個小時。臘月二十八這一天,很多戶人家都早早地吃了午飯去趕集。
小時候,一年的最后一個趕集天,小孩子是最開心的。
出發
這一天,我們一般都是一群人一起上街,一群人顯得熱鬧,在有一句沒一句的交談中,時間似乎過得快一些。
一般而言,大人會叮囑孩子去伯伯家,看看他們是否準備出發了,大家約定好一個時間一同出發。我家附近有一條小路,村里的人去鎮上基本上都會經過。他們經過我家的時候,有時候還會特意問候一聲,看看是否有人在家。有的鄰居還會特意地從我家院壩前經過,看看我們是否要和他們同行。
待到出發以后,有時候,幾個孩子會一同走在前面,然后站在遠處喊叫,讓大人走快一些。最后一個趕集天,街上已經有各種好玩的好吃的在等著,小孩子是最為期待的?;蛘?,小孩子直接不等大人了,先去街上溜達一圈,待到看上了某個玩具,在街上找到大人,讓大人給自己買看上的玩具。
小孩子長大一些之后,便懂事一些了,會在趕集天主動給大人背背篼。就算到了街上,也不再癡迷于玩具和零食,只去看看街上的盛況,哥哥姐姐把這種情況叫做“買望糕”。 “買望糕”意思就是只是去望望那種場景,什么東西都不買,其中,“望”是“看”的意思。
大人們一起上街,會分別說說家中要準備買什么,或者就是各種閑聊,閑聊中就慢慢走到了街上。各種消息在人們的閑聊中得以傳播,誰家發生了好玩的事情,或者是誰家新添了一個小孩之類的。
到達
這一天,街上很熱鬧,站在街頭看街尾,到處都是人,街邊都是小販。
臘月二十八這一天,仿佛所有的人都一起出現在鎮里的街道上。這一天,商品的種類也特別齊全。這一天,街道很擁擠,經過車輛平時只需要兩分鐘就能通過,今天可能至少需要十五分鐘,因為到處都是人。
這一天,大人們集中購買年貨。年貨有瓜子、花生、堅果、橘子、蘋果、梨、糖果…還有對聯、鞭炮、年畫、煙茶、香燭等等,當然,還有小孩子的玩具。
這一天,小孩子想買東西的愿望基本上會得到滿足,只要買到了想要的東西,小孩子就會開心得跳來跳去。但是,等過個三五天,玩具通常都會缺胳膊斷腳,甚至是不翼而飛。
這一天,因為要購買的年貨比較多,家里的兩個大人都會一起上街搬東西回家。小時候,村里的人大多數都還沒有汽車、摩托車之類的代步工具,很多時候都是自己背物品或是自己挑物品,各家都有背簍、扁擔、籮筐之類的東西。
這一天,大人們會在街道上遇見好幾個親戚,他們會和親戚拉扯著聊天。小孩子呢,則可能遇見班上的一兩個同學,也互相問候著,順便摸摸對方的玩具。
歸途
大人們互相說著在街上遇見了誰誰,誰家年后有喜事,約好到時候一起去喝喜酒。人們互相了解近況,也會約好某個時間去各自的家里玩,也會叮囑親戚那天要在家里等待著客人上門。在手機還未普及的時候,通過趕集天,親戚們傳達著各種消息。
邊聊邊走,邊走邊聊,時間總會過得很快。
到家后,大人們一一清點所買的年貨。那時候是不流行列購物清單的,所有要買的東西大人都記在了大腦里。有時候,大人也會叮囑小孩幫著提醒。
置辦年貨的一天就這樣結束了。
家里堆著各類年貨,便有了過年的氣息。也只有過年,家里才會有各種好吃的,才會有很多親戚來串門,才會有紅包可以拿。
置辦完年貨,所有的人靜待除夕夜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