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西江月·新貌丹江水闊
? ? 新貌丹江水闊,老區商洛情濃。野山改革脫貧窮,今日嶄新面孔。
? ? ? 鐵路穿山越嶺,家鄉致富尋蹤,旅游山果美名崇,發展騰飛圓夢。
其二:長歌行·陜南明珠商洛美
三秦形勝商州地,自然風光靚豐姿。
峻嶺逶迤聳霄漢,地域相接連鄂豫。
丹江洛水雙靈秀,湯湯揚波蕩浩氣。
如劍峭峰意崢嶸,商山煙云映朝曦。
細察取象鳥爪跡,倉頡洛南創文字。
恭敬風化敷五教,司徒施德倡禮儀。
靜泉地靈精英育,商高演定勾股理。
熊耳山巍日起落,賢達功績留史冊。
商山四皓避亂世,白發采芝眠草舍。
衛鞅爵封在商於,黎民免役勤耕作。
賢士名相安萬乘,不貪其功振羽翮。
秦嶺天陰起烏云,韓愈義憤怒填膺。
朝走鷹嘴崎嶇路,四賢驛站留美名。
熱暑簞食沐清風,太白樓山訪友親。
夜宿城北驛客棧,八叉板橋奏佳音。
回首往事越千年,古風仍在韻猶存。
巧借虛事文化謀,商洛花鼓譽神州。
欣賞近景觀遠景,丹青獨辟蹊徑幽。
仰望北斗才高處,平凹扛鼎乃翹楚。
群星輝耀在陜南,作家群藝苑風流。
鐘靈毓秀風華新,佳景天成畫卷真。
商縣龍山雙塔會,輝映蓮湖瑞氣騰。
洛水一脈肇文明,滋潤稻糧夾岸殷。
商南武關古戰場,金戈鐵騎逞群英。
船幫會館碼頭在,千帆百舸競渡欣。
金絲峽谷景秀麗,天險層疊漱石驚。
丹鳳潮生蕩今古,金鱗呈現靜影沉。
柞水溶洞奇天下,天造地設妙若神。
山陽天竺云海歡,紫靄輕紗靚空前。
鎮安塔云山道觀,崖閣凌空殿藏仙。
峰開一線潭龍潛,蕩胸曾云洞生煙。
更有三春桃花塢,木王野生出杜鵑。
象園萬畝好茶田,千朵丹參萬株連。
核桃板栗名邇遐,遍布秦嶺醉流霞。
俊男靚妹旱船競,樵夫蓮娃山歌答。
農工商賈酒相酬,爭將好景向人夸。
節屆端午時蒲月,文化下鄉群賢雅。
登高懷古追往昔,臨水撫今思如馬。
古郡商州期超古,鶴城戀新現代化。
雪擁藍關映歷史,商於古道遁形跡。
列車橫貫南向北,國道連接東與西。
打造生態旅游區,牽引萬千豪客集。
文化長廊結碩果,薈萃今古人文齊。
退耕還林護環境,蒼翠點綴山蔥郁。
居家和諧戶戶安,白鶴獻瑞月亮灣。
共奔小康萬眾愿,笙歌曼舞舉國歡。
? ? ? 商洛,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東與河南省的靈寶、盧氏、西峽、淅川縣市接壤;南與湖北省的十堰市鄖陽區、鄖西縣相鄰;西、西南與陜西省安康市的漢濱區、寧陜、旬陽和西安市的長安區、藍田縣毗鄰;北與陜西省渭南市的潼關、華陰、華州區相連。介于東經108°34′20″—111°1′25″,北緯33°2′30″—34°24′40″之間,東西長約229千米,南北寬約138千米,總面積19292平方千米,占陜西省總面積的9.36%。
? ? ?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始名于漢朝,指上雒(縣)和商(縣)的地域合稱。歷史上商洛道(亦稱商於古道)為秦馳道的主干道之一,為“秦楚咽喉”,是長安通往東南諸地和其他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境內名勝古跡有5A級景區商南金絲大峽谷、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柞水溶洞、二郎廟、豐陽塔、大云寺、天竺山、月亮洞等。自2010年開始,一年一度的中國秦嶺生態旅游節在商洛市舉辦。
? ? ? 2019年,商洛市下轄1個市轄區、6個縣[2],常住人口237.9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7.2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4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76.9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56.90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35181元。
歷史沿革———
? ? ? 據考古發現,早在一百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商洛市境內就有先民活動。新石器時期,洛河、丹江、金錢河、乾佑河、旬河沿岸,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息。
? ? ? 夏、商時屬梁、豫二州。
? ? ?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屬若方。
? ? ? 春秋(前770—前476年)
屬上鄀、晉上雒及楚商地域。
? ? ? 戰國(前475—前221年)屬秦國和楚國。周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衛鞅大破魏軍,獲大勝。俘公子卬,? ? 秦王封衛鞅商於十五邑,號“商君”,遂稱“商鞅”。
秦(前221—前207年)秦統一中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設上雒、商(縣),包括今商州區、丹風縣、商南縣、山陽4縣。屬京畿咸陽內史直轄關中地。
? ? ? 西漢(前206—24年)上雒和商(縣)沿用了秦朝的設置,增加了秦代屬三川的華陽(今洛南)縣。地界上雒至秦嶺為界,以下商地約從商地至現商南、丹水縣部分。商縣以下和上雒以上的兩縣地域,即大體相當于今商洛市轄地域。其兩縣地仍屬弘農郡,隸司隸校尉部,郡轄區相當于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上洛之名,因居雒(鄀)水之上故名,春秋為鄀水戰國為雒水,秦朝為丹水。
? ? ? 東漢(25—220年)上洛改設為上洛侯國,封王遵為侯,治所轄地仍舊在古上洛即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建武十五年(39年),劃上洛侯國歸京兆尹管轄”。地屬京兆尹,仍隸司隸校尉部,轄區相當于今關中平原西安以東、渭南及商洛地區。尹治設在長安,仍領10城,其中上洛、商兩縣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區大體相當。
? ? ? 三國(220—265年)地屬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244年)設,治所在長安,領11縣。仍稱上洛縣,魏文帝曹丕又將上洛的“雒”字改為“洛”字。轄地包括今商州區、洛南兩地。
? ? ? 西晉(265—316年)泰始二年,晉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這是商洛地、市一級建制在此地設置之祖始。是此地由第一文化中心向第二文化中心過渡結束的標志。其治所在古上洛(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領上洛、商、盧氏三縣(盧氏今屬河南省),現屬司州,(轄區包括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陜西省商洛地區。州治設在洛陽,領12郡)
? ? ? 南北朝(317—589年)南北朝時期,中國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亂。郡縣朝設夕廢,統屬復雜。由東晉開始的南朝,在轄區的北部僑設了上洛的州、縣,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遷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
? ? ? 北魏(386—534年)屬洛州。太延五年(439年)于上洛城設荊州,太平真君二年(441年)上洛縣北部劃設拒陽縣,太和三年(479年)將荊州遷往盧氏。太和十一年(487年)又遷往襄陽,撤上洛郡,于上洛城設立洛州,領5郡,其中3郡屬今商洛:上洛郡,領上洛、拒陽2縣;上庸郡,領商(今丹鳳)、豐陽2縣;萇和郡,領南商1縣,即今商南。
? ? ? 西魏(535年―556年)屬洛州和雍州管轄。洛州治所設上洛(今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領上洛郡(今商州區)、拒陽郡(今洛南縣)、上庸郡(今山陽縣西北部、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商縣(今丹鳳)及山陽漫川、商南縣。柞水西北部屬雍州管轄。
? ? ? 北周(557—581年)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為商州;治所設上洛(即今商州城)領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陽、丹鳳;商南4縣及鎮柞部分地域);拒陽郡(今洛南地)。此時的商州新城距古上洛城30千米。新城的誕生和郡、州一級治所均遷移至新城。(一說此時古上洛仍保留)這是此地域文化中心由古上洛“雒”地近800年后向上轉移過渡至新州城,第三個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開始。
? ? ? 隋代(589—618年)開皇三年(583年)撤上洛、上庸兩郡,保留商州;大業三年(607年)撤商州復設上洛郡,治所仍設上洛,領上洛縣(今商州區)、商洛縣(商洛即從前的商縣至今丹鳳縣一帶,隋文帝改稱商洛)、洛南縣、豐陽縣(今山陽、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5縣;大興縣東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仍屬京兆郡管轄。據《隋書·地理志》載,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歷史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稱謂。歷代設州置縣,或州縣同設,交替沿革復雜。
? ? ? 唐代(618—907年)武德元年(618年)改上洛郡設商州,貞觀元年(627年)劃歸山南道,開元二十五年歸山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年)撤商州又改為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撤上洛郡再改為商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今商州區)、商洛縣(今丹鳳、商南兩縣)、洛南縣(今洛南)、豐陽縣(今山陽)、乾元縣(今鎮安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今柞水縣西北部屬京兆府。
? ? ? 五代十國(907—979年)五代十國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據,各國疆域均不遼闊,道一級遂廢,為州(府)統縣的二級制。當時陜南東部經歷了后梁(907一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晉(936—946年)、后漢(947—950年)、后周(951—960年)等5個期代。
? ? ? 后梁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乾元、上津5縣;洛南縣改屬華州;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后漢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上津4縣;南縣仍屬華州;乾佑縣(949年改乾元縣為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后周時,商州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
? ? ? 北宋、金、南宋(960—1279年)北宋時,商州初屬陜西路,后屬永興軍路,治所設上洛,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金、南宋時,商州屬金國京兆府路。北宋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因論廬州妖尼道安誣徐鉉事,抗疏獲罪,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金貞元二年(1154年)將商洛、豐陽兩縣降為鎮,并入上洛、洛南兩縣;咸寧縣東南部屬京兆府;旬陽縣西北部(今鎮安縣)屬金州。金元光二年(1223年)五月改屬河南路。領上洛(今商州區、丹風、商南、山陽4縣及柞水縣南部),至元元年(1264年)廢上洛縣,以州代縣,由州直轄,定名商州。這是以“雒“地所命名的”上洛縣、郡、建制“名稱歷經1269年后終止(2013年算起)。轄地包括今商州、丹鳳、商南、山陽及柞水縣南部,并統領洛南縣地。
? ? ? 元代(1279——1368年)商州先屬安西路,陜西行省,后屬奉元路管轄。元代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建制,商州下領洛南縣,原來的上洛為在郭,仍不另設縣,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轄的地域和今境域大體相當。
? ? ? 明代(1368—1644年)地屬西安府,時稱商州,轄地包括今商州區、丹風縣兩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降商州為縣制。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復升為州,領洛南、商南、山陽、鎮安4縣。天啟元年(1621年)為避明光宗朱常洛名諱,又改“洛”為雒”。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闖王軍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朝,稱永昌元年,派魯大儒為商州牧,給山陽也派了縣令(其它各縣不詳)。永昌二年正月,闖王政權結束。
? ? ? 清代(1644—1911年)雍正三年(1725年)升為直隸商州,直屬陜西潼商道,領商南、雒南、山陽、鎮安4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析咸寧、藍田、鎮安3縣之地置孝義廳,屬西安府,為柞水縣前身。
? ? ? 中華民國(1912—1949年)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改設商縣(轄今商州區、丹風縣西南部)、洛南縣(今洛南及丹風縣東北部)、柞水縣(今柞水縣西部及鎮安縣東北部)3縣,屬關中道;山陽、商南、鎮安3縣,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撤銷道制,以省直接領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在商縣城設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鎮安、柞水6縣,一度還管理過藍田縣。是年在龍駒寨成立設置局。
? ? ?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05月,商洛地區各縣陸續解放,在商縣設置陜甘寧邊區陜南行政主任分署第二分區,轄商縣、雒南、商南、丹鳳、山陽、鎮安、柞水7縣。
? ? ?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07月13日,商縣人民政府成立。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今)
? ? ? 1950年,改名陜西省商洛分區專員公署,仍轄以上7縣。
? ? ? 1955年,將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縣人民委員會”。
? ? ? 1958年12月,撤銷丹風、柞水兩縣(丹風分屬商南和商縣轄,柞水與鎮安縣合并),商洛地區轄商縣、洛南、商南、山陽、鎮安5縣。
? ? ? 1961年10月,又恢復為7縣。
? ? ? 1964年09月,因“雒”字生辟,經國務院批準,改“雒”為“洛”,時稱商洛專區,行政公署駐商縣城。
? ? ? 1968年,商洛專員公署改稱為“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各縣人民委員會易名為“縣革命委員會”。
? ? ? 1969年,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改名為“商洛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更地區名為商洛地區行政公署。
? ? ? 1981年01月,改縣革命委員會為縣人民政府。
? ? ? 1988年06月,經國務院批準,改商縣為縣級商州市。
? ? ? 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地級商洛市。
商洛方言———
? ? ? 商洛地接陜鄂豫,人雜南北十數省,方言十分復雜。概而言之,以丹江川道為界,北部多秦音,屬西北方言區;南部多楚語,屬西南方言區。東部受豫方言影響,間雜中南方言音變;西部受川方言影響,少有巴蜀方言音變。總體呈現南北融合、東西過渡的地域特征。
? ? ? 商洛方言最顯著的特點是古語今流。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都保留了許多古漢語詞匯。尤其是下湖話,其口語中的許多詞匯都是古話,諸如:“太陽落山”稱“太陽落水”,“貧困極了”稱“窮斯濫矣”,“舀水”稱“挹水”,“張狂”稱“者囂”,“說大話”稱“吹牛”或“訕筋”,“挖苦和譏笑”稱“鵲薄”,“把財物白送人”稱“填還”,“吃了或用了”稱“消繳”,“有病”稱“不自在”、“不健旺”,“不合禮教”稱“丟丑”、“不雅相”等等。這些詞匯或語匯,都是唐宋明清古籍中早有記載旦常常見到的。
詩歌文化———
? ? ? 盛唐以來,沿長安向東,經藍田、越秦嶺、穿商洛至河南史稱“商山道”,走出了一條“詩歌之路”。商洛是中國西北與東南的交通要道,在這里曾經留下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等許多詩人的足跡和詩作。由王林斌所著的章回小說《大唐詩路》,充分展現了其詩歌之路的繁榮發展。
? ? ? 商洛地處中國地理南北的分界線,物產南北并蓄,風俗秦楚交融,文化積淀豐厚,因而詩人們在這里找到了表現自己的廣闊園地,使這里成為唐代詩風實現南北交流、融合的一個基地。
戲曲文化———
? ? ? 商洛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的商洛劇團,為商洛獲得“戲劇之鄉”的美譽。
? ? ? 商洛的戲曲主要有:秦腔、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洛南靜板書等。
? ? ? 洛南靜板書:洛南靜板書早在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到處盛行。過去,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多是盲人求生糊口的手段,說唱以求神謝土地和為農戶紅白喜事助興取樂為主。主要以說唱七字句韻文的傳統書目為主,內容大體有:神話傳說、歷史演義、公案傳奇、忠臣孝子、男情女愛等。書目形式有:大本書、小回書以及三二十句的小書帽。大本書可說幾天幾夜,小書帽詼諧幽默僅三、二分鐘,多是招徠聽眾。
? ? ? 洛南靜板書主奏樂器為三弦,輔助樂器有:大鑼、小鑼、銅镲、腳踏梆子、螞蚱板。洛南靜板書一人可操六種樂器,溶彈、敲、打、說、唱于一身,一人頂七人,簡便易行,田間地頭,家庭院落,一張桌椅即可。說唱時只用腳踏梆子打擊節奏,過門中才用其它樂器渲染氣氛,唱腔清晰,文文雅雅,故稱“靜板”。洛南靜板書還根據地域口語之故自然行成東路、西路、北路三種不同的說唱風格。
? ? ? 2011年5月23日,洛南靜板書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 ? ? 商州曲子:商州曲子亦名眉戶(迷胡)戲。早期的“眉戶”只是單一的民間小曲,如《繡荷包》、《銀紐絲》、《哭五更》等。之后,經過長期實踐,將許多唱曲接連組成套曲,一人或多角唱奏一個完整的有情節的故事。這種形式文人稱之為“清唱”,群眾俗叫“地攤曲子”。清咸豐、同治年間(1862—1874年)傳入商州、洛南,在拓展中揉和了地方樵歌、牧歌、情歌、童曲,曲調纏綿抒情,感染力強。民國時期,商縣三十里鋪、石鳩河、夜村、北寬坪、板橋、麻街一帶,廣興曲子戲,民間班社亦多,常有秦腔、二黃不敢同曲子對臺演出的情況。至今民間還流傳有“一曲(曲子)二黃三桄桄(秦腔)”的說法。
? ? ? 商州秦腔:商州秦腔是以秦聲為聲腔體系的一種歌舞戲。因為用梆子擊節,所以又叫“梆子戲”,或叫“桄桄子”、“亂彈”等。唱腔樸素、明快、粗獷、豪放、激烈、昂揚,氣勢雄渾,字字真切,剛柔相濟,迂回悠蕩,感染力強。其表演程式融文學、音樂、舞蹈與技藝于一爐,即唱、做、念、打渾然一體。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干凈、生動和美觀。其圖案壯麗,寓意明確,性格突出,格調豪放明快。尤其是秦腔劇目有著自己鮮明、深刻的現實主義傳統,它對現實生活及時的反映與表現,使之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青春活力。
? ? ? 商州秦腔師承易俗社等,并有所創新。既有南路秦腔的古樸粗豪,又有北路秦腔的翻高遏低,東路秦腔的高亢圓潤,西路秦腔的平和細致。
? ? ? 商洛道情:商洛道情為陜西“三大道情”(陜北道情、關中道情、商洛道情)之一,商州為其中心流布區域。舊時多與皮影戲配唱,無演員掛衣化妝演唱者。一般以清唱為主要演出形式。一人領唱,數人幫和。此外,還有站唱、坐唱、單口唱、對口唱等講究。伴奏樂器主要有漁鼓、簡板,后逐漸配以絲弦和吹管樂器。因皮影戲多于晚間演出,故道情又有“夜戲”之稱。道情對場地、設備等要求不高,且用角較少,收費低廉,所以廣大山區是其成長、扎根的沃土。“商洛道情”千余年來的淵源歷史,扎根民間,與廣大勞動人民生存發展息息相關,是人民群眾一種主要娛樂形式。
? ? ? 道情音樂以“說唱體”(靜板)為主要形式。屬于板腔體,即梆子戲類。其特點是有說有唱,形式活潑,節奏自由明快,曲調開闊、優美、細膩、幽雅。尤其是主唱、合唱配合默契,此伏彼起,余韻連綿、感染力較強。其劇目題材可分為4類:一是神仙道化戲;二是神仙故事戲;三是歷史故事戲;四是生活故事戲。
? ? ? 商洛花鼓:商洛花鼓,民間亦稱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陜西商洛地區,是特色濃郁的地方小戲,其歡快、活潑,婉轉動聽,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商洛花鼓戲盛行商洛市7縣區,尤以商州、丹鳳、鎮安、柞水最為普遍。
? ? ? 關于商洛花鼓的起源,說法頗多。據鎮安、山陽藝人相傳,商洛花鼓始源于湖南,上傳湖北,南由漢水傳至安康、漢中一帶;北由丹江傳到丹鳳、商州、洛南一帶,進而傳入關中。而據丹鳳、商州藝人相傳,商洛花鼓則是由漢代秦隴馬上鼓吹樂衍變而來,原為軍事操練和出征儀仗所用。
? ? 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景名勝———
? ? ? 商洛文物古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有古遺址古建筑等文物保護點1200多處,其中省以上文保單位20多處。洛南舊石器地點群被評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東龍山夏商周遺址被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列為“文化分期與年代測定”專題。洛河元扈山“倉頡授書處”摩巖石刻表明這里是文字的發祥之地。藍關遺址、武關遺址、商鞅封邑遺址和“闖王寨”、“生龍寨”遺址。漢代的四皓墓、隋代的文廟、唐代的豐陽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廟、明代的商州城隍廟和龍山雙塔、清代的會館群成為人們參觀與憑吊之地。
? ? ? 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