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買房,tom在這里談一下自己的理解。希望以上對你有幫助,特別是在糾結要不要買房的你。
房子的幾個屬性:
1. 居住屬性
房子最基本屬性就是居住屬性了,遮風擋雨,門朝大海。
對此,有人不削一顧:我也可以租房呀,租房的錢比買房的錢少多了,何必要買房,每個月被著債,承受這么大壓力,給銀行打工。我為什么要貸款30年,讓自己變成房奴,失去自由?
聽起來確實是事實。
但是另一方面呢,tom想提醒一下,如果能認真計算的話,我們需要把時間拉長一點,不要只考慮眼前的情況。我們要考慮到的一點是:月供不會漲(其實月供每年隨利息調整,導致月供變多或者變少),租金可是隨市場行情變動的。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如果每年人口都是凈流入,如果工作日八點上班擠地鐵的人沒有少。你是否對房租上漲有預期?
舉一個例子,四年前,深圳某小區一個業主,購買了一套房,交房后立馬裝修,以最快的速度租出去了,由于是新房,精裝修,而房租已經能抵月供了。未來漲房租在深圳也是大概率事件。
2. 心理屬性
特別是在大城市打工的飄飄族,能有一套房子,內心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有一種不在漂泊的安定感。
買房后不會考慮搬家了,有多少人是忍受不了搬家而買房的?舉個手。
買房對于打動丈母娘有效。
舉個例子:
小A和小B是同班同學,11年畢業一起進入鵝廠工作,小A是個很有追求的人,每天加班加點,在工作上的成績很高,3年之后,小A升上了T3,成為了高級工程師,得到了領導的表揚。小B呢,現在還在普通工程師級別。
小B性格開朗,平時喜歡玩,13年的時候由于不想反復搬家,用自己的存款和部分父母的贊助,在深圳招商某小區購入80多平的三房,現在該套房產價值500多萬。小B平時不愿意坐地鐵擠公交,于是花錢買了輛車代步,在滴滴順風車上認識了同在鵝廠做產品經理的妹子小C。兩人情頭意合,由于小B深圳的房產,讓丈母娘覺得可以放心把女兒托付給他,獲得了丈母娘的肯定,原來小C也在招商某小區有一套房產,現在兩人結合,一個千萬資產的家庭即將誕生。
小A由于一心投入在事業上,等到要成家買房的時候,發現房價已經很高了,15年底,花光了積蓄才買到一個小兩房,但是看到未婚妻在家里布置打掃,也感覺到了家的溫暖。
3. 投資屬性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覺得買房就是用來住的,我不住干嘛要買房?此時,有人應該忘記了房子的另一個屬性:投資屬性。
房子的收益包括租金和房價上漲帶來的利得。房產和股票、和你買的理財產品,都是一樣有投資價值的。
4. 金融杠桿屬性
杠桿是什么?以小博大。100塊錢價值的房子,花30塊錢的首付就可以擁有。首付30%,就是3.33倍的杠桿。
舉一個例子:小王13年以30%的首付,2w的單價,在深圳購入一套100平房產,16年的時候,房價漲到了6w一平。
我們來算算賬:
投入:60w的首付款 + 3年的房貸28w(每月持續投入) = 88w
收益:600w的房產 - 110w剩余房貸 = 490w
這就是杠桿的力量。同時大家也要看到杠桿的危險性,每個月都要背負月供。3年房貸就有28w了。人性相比收益,更不能承受損失,當你用杠桿的時候,需要問下自己,是否能承受房價下跌?房價下跌是否會影響自己的生活?
5. 總結
以上是我對房子的4個屬性的認知,有很多細節都還沒說。回想起tom當初買房時候的認知,只是認識到第二個屬性,單純的想要在大城市有份安定感。
我發現,對買房的認知越高,特別是有第三和第四個認知的人,就越有錢。幾個認識的鄰居和朋友,早幾年的時候已經有投資意識,他們對大環境有清晰的認識,對投資有明確的規劃。用金融杠桿來投資房產。按照我的生活標準,現在已經財務自由了。
給我一個不買房的理由
看到這里,你告訴我,這幾個認知我都明白。但是,經過仔細考慮,我覺得現在的房地產市場風險太高,房子流動性風險太大,我的其他投資渠道性價比(收益和風險比)更高。未來從資產配置角度考慮,也會考慮房產,但是不是現在。
這個時候,基于我自己的認知,我也是非常同意你的看法的。:)
也許未來對買房會有新的認知,而且新的認知會告訴你之前都做錯了,但是那有怎樣?
基于現有的認知,去了解,去實踐,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基于實踐反復迭代自己的認知。讓自己的認知最終指導你做出選擇。然后告訴自己,就算最后證明自己做錯了,也是自己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后的選擇。
而不是偏聽自己喜歡的觀點,誰唱空房價就傳頌,誰唱多房價就罵誰。
寫在最后的
買房已經成為十足的熱點話題,特別是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房價已經貌似突破天際,從我有印象開始,媒體每年罵房價,說辭都是一樣的,不吃不喝100年才能買得起房。
媒體喜歡報到也許是因為大家愛看吧。但這不是事實的全部。
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對房子有自己的認知,并且愿意投入時間去思考,在能力范圍內去實踐。畢竟,這是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事情。
看到這里,買不買房,你是不是有自己的看法了?:)
tom不預測房價,只是在講述對這幾年買房的隨想。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