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主要表現為人們心理上的距離遠近、個人對他人的心理傾向及相應行為等。
人際關系是每個人生活中都必須要面對的最大難題。它包括了朋友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同事關系等。
社會心理學家舒茲認為每個人都有人際關系的需求。有的希望與他人交往建立并維持和諧關系的包容需求;有的在權力上與他人建立并維持良好的控制需求;有的在感情上希望與他人建立并維持良好的感情需求。
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掌握人際關系的技巧和原則,有些人因為不懂得處理人際關系不僅生活一塌糊涂還讓自己十分痛苦。
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就是指導大家如何與他人交往的行動指南,在第一章當中就說到了人際交往的3大原則。
原則1:不要抱怨,不要批評,不要指責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學生,總是抱怨上課太無聊,作業太難,老師講課不好,這樣的學生是什么樣的成績?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孩子,總是抱怨自己的父母無能,抱怨自己不能擁有和別人一樣好的家境,抱怨自己的人生不幸,這樣的孩子幸福感源于哪里?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家庭主婦,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幫忙,但是幫忙了又抱怨他們做不好事情,抱怨丈夫在家無所作為,每一件小事都喋喋不休,這樣的夫妻關系哪里來的和諧。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員工,抱怨工作太多,抱怨同事不合作,工作出現問題抱怨領導的不是,這樣的員工會有怎樣的作為?
約翰·沃納梅克曾說:抱怨是愚蠢的行為。克服自己的種種缺點已經夠忙的了,哪還有精力去抱怨上帝為何不把天賦平分給每個人。
抱怨是因為內心需求沒有得到重視和滿足,但是卻用錯了方式,當你一開始抱怨時,別人只會覺得你充滿負能量,而你真正的需求會被這種負能量覆蓋湮滅,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停止抱怨,學會真正的傾訴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才是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式。
推薦書籍:威爾鮑溫《不抱怨世界》
很多情況都是這樣,孩子做錯事,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批評和指責,你看看你自己;學生做錯事,老師的第一反應是批評指責,這么簡單都不會;員工做錯事,上司的第一反應是批評指責,這么簡單的事都做不好,這么重要的事都能做錯;
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批評指責,喜歡站在制高點去指點別人的行為,同時發泄自己瞬間的負面情緒,對自己來說排解了情緒,卻沒有解決問題。
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批評,被指責,哪怕是知道了自己確實做錯了事,哪怕你的批評既合情也合理,也很少人會欣然接受,相反對方可能會記恨很久。。
批評是無用的,它激起抵觸,讓人辯白;批評時危險的,它傷害自尊,甚至讓人萌生恨意。
責備所引發的怨恨不僅于事無益,更會打擊家人、朋友和員工的積極性。
你是否也曾想通過教訓或者改變別人?但是一旦你開始批評和指責時,別人就已經合上了聽你說話的耳朵,對你產生偏見和恨意,又怎么會按照你的想法來呢?
推薦書籍:《非暴力溝通》,用別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和需求
與其想著改變別人,為什么不從你自己開始呢?改變自己遠比改變他人令你受益更多,并且風險更小。孔子曾言: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的意思是: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國家還有什么難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別人呢?
原則2:真誠實意的感激他人,贊美他人
每個人都喜歡被稱贊,被贊美,這是人性內心深層的渴求。
孩子在被夸獎后下次會表現得更好,員工在被贊美后工作會更加盡力,家庭主婦被稱贊后會覺得自己受到重視和珍惜而為家庭付出的更多,丈夫在被感激體貼后會更加賣力工作賺錢養家,就算是陌生人在被贊美之后也會對他真誠的微笑。
但是現實中卻很少能夠真誠的感激和贊美他人。
在一整天的辛苦勞作之后,農婦回到家里,把一捆干草扔在家里老少爺們的飯桌上。男人們憤怒地質問她是不是瘋了,她回答道:“怎么了,這會兒你們倒知道抱怨了?我給你們這些男人做了二十年飯,半句回應都沒聽到過。我還以為吃飯吃草對你們來說都一樣呢。”
人們總是對最親的人的付出習以為常,卻忘記了他們也是需要被稱贊,被感激。
我們重視孩子和家人的營養,關心他們的健康,卻忘記自尊同樣需要營養和關心,;我們考牛肉和土豆為他人提供養分,卻拒絕提供精神糧食,從未意識到贊許的話語將如同晨星一般,在他們的記憶中熠熠生輝,亙古不滅。
然而有些人意識到贊美的偉大和用處,便將贊美夸大變成了阿諛奉承,但是阿諛奉承注定是失敗的,因為明辨是非的人一眼就能看穿其中的膚淺和虛偽。
只有真誠實意的贊美才能被人接受,令人歡愉。而真誠實意的贊美需要認真的觀察他人,發現他人的閃光點,人人都有值得欽佩的性格,你遇見的每一個人必定在某一方面勝于你。
原則3:激發他人需求
思考一個問題,釣魚為什么要用魚餌而不用草莓或者其他東西?
答案很簡單吧,因為只有魚餌才能讓魚兒上鉤。那么“釣”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你給對方想要的東西對方才會上“鉤”
激發他人需求,挖掘他人需求,創造他人需求,在互聯網時代這已經是被說爛的概念。正常人都只在乎自己的欲望,在乎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對別人的需求毫無興趣。
如果你要拉一頭正在吃草的牛進牛圈,順其自然是沒用的,使盡蠻力也是沒用的,但是如果你拿著草放在牛兒的前面引牛進牛圈就簡單得多。從呱呱墜地開始,人們的每一個行為舉動,都源自他內心的欲望和需求。
哈里·奧佛斯特里在《影響人類行為》中寫道:“行為根植于人類的根本欲望……無論在商界、政界,還是家庭或者學校,說服別人的首要途徑,是引發對方的強烈欲求。能者縱橫天下,庸者踽踽獨行。”
了解對方需求,從而激發對方的興趣,并不等同于操縱他人、損人利己,而是在了解他人需求的前提下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解決問題,達到雙贏的結果。
人際交往的3大基本原則*小結
原則1:不要抱怨,不要批評,不要指責
原則2:真心實意的感謝他人,贊美他人
原則3:激發他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