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大人
01
近日,趕回香港送別好兄弟陳自強的成龍,再聞TVB掌門人方逸華女士因病不幸離世,發微博悼念:
方逸華,我的方姐也走了……她和邵先生一路看著我從默默無聞到被人認識,是幾十年的長輩和朋友,今年三月在香港見面時,還說下次要找機會敘舊,沒想到那天一別,就是永別了……很多人都是這樣,一聲再見之后,可能是再也沒機會見到了……今晚連續送別兩位老友,心情很沉重,為什么人總是要等到這樣的時刻才更懂得珍惜?我的方姐,走好。我的兄弟,走好。我永遠懷念你們。
米蘭·昆德拉在《生活在別處》中,說過這么一段話:“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生離死別,每天都在上演。人世間的無常,我們無法逃避。有時真的感慨,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到?
做為一代影視大亨、邵逸夫先生的遺孀,方逸華是香港娛樂圈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令我們肅然起敬。
而她與邵逸夫先生之間的半世姻緣,亦成為流行文化關注的熱點,更是普羅大眾津津樂道的話題。
02
方逸華,原名李夢蘭(Mona),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沒落家庭,母親方文露曾是上海夜總會的藝人。她從小練就一副甜美動人的歌喉,為一時之冠。
十幾歲時,她已長成一個嬌艷如花和溫婉嫵媚的大美女,并遠赴南洋發展。
這天夜晚,邵逸夫來到自家經營的夜總會聽歌。聽到一半準備離開時,響起了一首《花月佳期》:
輕輕一吻,我含著淚,我的人兒呀!從今我屬于你,永遠永遠,在你的懷里。
臺上那個穿一身大花旗袍、眉毛畫得彎彎的女子,有著上海女子的風韻和靈氣。
這首名曲不僅紅遍整個南洋,在香港、澳門等地也很流行,邵逸夫也能哼上幾句。
他于是讓侍者送過去一大束鮮花,告知來意。邵逸夫何許人也,一個在南洋如雷貫耳的名字,家族旗下的邵氏公司影業占據了南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
一曲終了,方逸華換了一身旗袍,來到邵逸夫就座的包廂致謝,落落大方 ,不卑不亢。這些他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欣賞 。
“方小姐莫非也是上海人?”聽出她一口吳儂軟語的鄉音,邵逸夫問。身處異國他鄉的兩人就這樣攀談起來,他們互相講著兒時的趣事,在南洋的所見所聞。
人生四大幸事之一,就是“他鄉遇故知”。或許是相同的一些經歷,兩人聊得很默契,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不知不覺間互為知己。
她的生命中出現了邵逸夫,從此倆人命運就完全綁在了一起。那時,邵逸夫已經有了發妻,新加坡的富商女兒黃美珍女士。
熟了以后,他們經常一起去酒樓,促膝談心,無所不談。從一開始,他禮貌地叫她“方小姐”,而她則恭敬地稱他“邵老師”。沒想到,這樣的一個稱呼,兩人竟然叫了一輩子。
按照現在的套路,一個當紅歌星得到一個娛樂大佬的追捧,要么成為情人,得到扶持大紅大紫一陣,相看兩厭后,一別兩寬。要么名副其實地登堂入室,嫁入豪門,做一個豢養的金絲雀,平平淡淡地渡過余生。
可這些,對方逸華這樣一個奇女子來說,都不是她想要的。最好的愛情,其實是愛自己。人必先自愛,而后人愛之。
正如蘇芩所說:
“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經營好自己,給對方一個優質的愛人。不是拼命對一個人好,那人就會拼命愛你。你有價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視。”
03
后來,邵逸夫從獅城來到香港創辦“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提出想讓方逸華幫自己打點。
當時歌唱事業正如日中天的她,不顧身邊人的勸阻,毅然決然換下華服,卸下濃妝,放下大紅大紫的身段 ,宣布退出歌壇,來邵氏公司做一個普通員工。
我在想,當時方小姐需要多大的決心和智慧,才可以做到不為名利所絆?
公司初創,百廢待舉。她可不是什么“空降部隊”,而是從最基層最辛苦的采購部做起,每天總是第一個上班,最后一個下班。
當多年以后,有人問起邵逸夫,方逸華最讓他感動的是什么?他說:“她第一天去公司上班,比別的職員早了一個小時。我去辦公室時,她已經在替我的秘書打掃房間。”
她就這樣一步步積累經驗,一年后申請去外聯部,熟悉了公司的所有部門,攢足了經驗和能力,才進入高層。正因有這些歷練,在之后的工作中 ,她總是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對邵逸夫的事業功不可沒。
她為他力薦的李翰祥大導演,以《江山美人》拿下當年香港票房最高紀錄,投資無線電方面也是獨具慧眼 ,在用人方面頗有手腕。
后來有人指責她“作風霸道,手段狠辣”,其實是不了解她的個性。有些事他做起來不方便 ,故她只能唱黑臉。兩個人一唱一和,公司才能正常運轉。
好在她并不在意這些,她心里唯一在乎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她的“邵老師”。她時刻努力著,從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不想以花瓶的姿態出現在他身旁。
當緣分來時,我們做好自己,向心中的那個人靠攏。既不仰視,也不俯視,而是和他平等地站在一起,或許這就是遇見愛情的最好方式。
04
1987年,赴美多年的黃美珍因病去世,享年85歲。這個和邵逸夫維系了半個多世紀的糟糠之妻走了,一路走來,他從一個闖蕩南洋的無名小卒,成長為華語圈的娛樂大亨。
有多少年輕貌美的女子,圍繞在邵逸夫身邊,又有多少女人,想方設法要成為這個傳奇男人的新寵。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邵逸夫和黃美珍的婚姻,一直牢不可破。
“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或許這也是方逸華最敬重邵逸夫的地方。
有記者問他,什么時候和方逸華結婚?他脫口而出:“沒打算。”而她在被問到同樣的問題時,也是相當冷靜:“沒想過。”
一個沒打算, 一個沒想過。不管真心還是假意,他們一等就是十年。
到了十年后,這一年香港順利回歸,他們經過半個世紀的守候,終于修成正果。最美的風景就是,已經90歲高齡的他牽著63歲的她,兩人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注冊結婚。
那天她身穿一件白色香奈兒套裝,配著一頭利落的短發,經歷大風大浪和世事沉浮的她,在眾人的祝福聲中依然顯出了18歲少女般的嬌羞。
有人說,一個女人一生最大的期待,就是心愛的男人為她披上婚紗,給她一個名分。這一天還是來了,希望沒有太晚!
對于這場婚禮,香港著名評論人查小欣這樣說:
方逸華需要的并不是庇護,而是尊重和認同,她追求的不過是在高大橡樹旁邊長成挺立的木棉。她對他傾慕、感激、欽佩,而不是依賴、乞寵。一個真正高尚的男人,最終會給她名分。
面對記者的驚詫和不解,他說:“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45年。結婚不單給她正式的名分,也確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
很多人以為,她只是為了財產。“我嫁給邵老師,不是貪圖錢財。因為他的財產,大部分都捐給慈善事業了。”她如是說。
其實方逸華在邵氏努力打拼這么多年,早就積累了億萬家產,而且膝下無子。錢財對她來說,根本不值一提,不然當年她也不會義無反顧地跟著他來香港創業。
她早年就在買了一套臨海的大房子,離他家5分鐘車程。一直到成為“邵太太”后,她都沒有想過要搬進邵逸夫的豪宅。
她平時都不會去邵府的,到了周末,才會驅車過去和他共進午餐,有時候還會親自下廚為他煲湯。午餐后聊天、散步結束,她再回到自己的住處。
此外,邵逸夫身邊的紅顏知己不少。雖然丈夫經常跟別的女人在一起,方逸華對此卻毫不介意。
她表示邵老師年紀大了,進出需要有人攙扶和照顧。其中最得他歡心的并不是什么當紅花旦明星,而是三線演員曹眾以及過氣女星陳松伶。
我想若即若離的感情,是他們這么多年的相處之道吧。她足夠智慧,不僅是他引以為傲的紅顏知己,也是他值得尊重的事業伙伴。
最終,憑借自己的堅韌和才華,贏得了世人的贊譽。
05
2010年元旦,作為全球最長壽、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邵逸夫宣布退休,卸任TVB行政主席職務。他將這個他花費畢生心血創建的、市值164億港元的電視王國交給了方逸華打理。
他的四個子女 ,并沒有興趣來接手父親的影視帝國。在他看來,
沒有哪一個人比方逸華更熟悉我的事業,也沒有人能比她更用心。而且,他們和我一樣信任方小姐!
半個多世紀的風雨走過后,她依舊是這位傳奇人物心中最值得信賴和倚重的對象,一如當年他來香港創業時的選擇一樣。
有傳聞說,香港的“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名號誕生,也是出自于方逸華的想法。
度過17年的夫妻生活后,已經107歲高齡的邵逸夫,走完了他輝煌而璀璨的傳奇人生。喪禮的所有大小事務都由她親手操辦,即使傷心難過,她也是擦干眼淚,把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件事辦妥,讓他走的安心 。
而今,方逸華也已溘然而逝。兩位老人都已離去,但他們的傳奇不會被人遺忘 ,他們的商業智慧將永傳于世。
從一介歌女,到笑傲影視帝國的掌舵女王,這樣的大女主或許在熒屏里并不少,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卻不多見,不得不讓人佩服這個傳奇女人。
狄更斯的《雙城記》開篇寫道: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屬于邵逸夫和方逸華的輝煌時代已經結束,新的時代必將來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每個時代也都有自己的精彩 。
對于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戀,用舒婷的《致橡樹》來形容再恰當不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世間最動人的愛情莫過于此。
懂你,是世間最美的情詩。
-END-
無需打賞,覺得有用就點個贊鼓勵我吧~
你的支持讓我離簽約作者更進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