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的結果,結束了一個孩子的生命。而作案人也是孩子,……。這是新聞里的事件。
孩子的世界究竟是黑的還是白的?有多黑?有多白?他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嗎?
有人說,是我們的社會出問題了,教育出問題了。
我不大贊同說“我們”,因為這不是一個地方的事情。德國最近也有這樣的案子。就是一年前,倆(12歲和13歲)德國女孩,殺死了12歲的女同學。
一個老題目:人之初,性本善,還是相反?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嗎?真是被家長,社會或者電腦游戲教壞的?
我已經偏于相信:人的本性不善,而且這個“不善”,不是來自于后天,而是來自我們作為生物的利己本能。我們每個人都有個叫做“社會化”的長大過程,其實應當叫馴化過程。“社會化”成功的話,在我們的心中就會筑起一道叫做“自律”的高墻,建立起一個叫“自責”的內心法庭。《復活》,《罪與罰》,包括那個新電影《周處除三害》,都講述了犯罪者(當然是成人)內心的高墻和內心法庭里的故事。(我不是在評價它們的文學藝術價值啊。)
很想知道:會殺人的孩子,究竟是還沒來得及建立起這樣的自律墻和自省法庭,還是以他們天生的“惡”,在審視和挑戰這座高墻,這個法庭?
——————————
既然說到《周處除三害》,那就再說說對這電影部分情節的觀感。
我不喜歡《周處除三害》里很多的殺人傷人鏡頭。但很喜歡主角陳桂林經歷“內心法庭”時的含蓄表演。
陳桂林是黑道人物。他殺了人,又在逃脫過程中重傷了警察。之后在逃匿多年過程中,一直并未對自己的行為表現懺悔。忽然,那個救治他的女醫師告訴他,他已經罹患絕癥,命不長久,應當去自首,才不會像只老鼠那樣死在街角。他的內心法庭,在這時候開庭了。
他從小知道“周處除三害”的故事,他還相信神明,在決定要不要自首前,他去拜關帝,擲筊九次問要不要自首,居然連續九次得了肯定的答復。他踟躕著去自首了,但喜劇性的沒被接受。卻意外在警局發現了自己和另外兩個人,都是被通緝的在逃重要嫌犯,共為社會公害之一二三。見此布告他決定放棄直接的自首,效仿周處,用為社會除掉“三害”的方法,去執行自己的“內心法”所做的判決。
陳桂林是不是好人?他殺人不眨眼,不是好人。不過他不是一面體,他對家中的祖輩很有孝心。他很堅定的選擇用“私刑”的手段去除暴安良。是為給自己找個好死,想死得壯烈些,能成為人物。
不是人人都會自我審判的。所以能審判自己的人才會成為文學作品里的主角。不過聶赫留朵夫和拉斯科爾尼科夫都是有教養的知識分子,他們審判自己的過程包含了哲學宗教的思考,包括了對現實的觀察和判斷,那是回腸蕩氣,非常感人的。陳桂林不是知識分子,也沒有過正業,可他知道周處的故事。在中國社會里,流傳民間的故事,都是有教化功能的。其次他還相信神靈。良知、信仰,還有不服輸加在一起,促成他的驚人之舉。
那么,不會自我審判的人,會怎么做?在《除三害》里,第二害叫林祿和(除第一害的故事沒啥大意思,只證明陳桂林身手不凡)。他犯惡被通緝之后,不再明火執仗,改頭換面后冒充神圣,用“善”作惡。這個情節有意思。
林祿和被警方通緝后逃到南方,隱去真名,弄出一個世外桃源般的“新心靈社”,自己則變成一名儒雅的“尊者”,每天道貌岸然的教化著一群生活迷茫者。在他那里,到處都顯得圣潔明亮,“尊者”端坐堂前,身披圣光,全無殺氣。陳桂林僅憑一張警局通緝照片尋找林祿和,見面自然不能認出。他聽信了“尊者”所說的林祿和已死,而且連墓地都有,以為不能再親手除掉第二害,頓時失去了重心。迷茫絕望中,他受笞入社,全身心的懺悔自己。可很快他就發現,這些人在背地里,其實干著殺人謀財的勾當。這簡直是寓言式的表述:似善的不善,似惡的不惡。惡人在講道布善,善良信眾卻用自己的善,供養著這個惡人和他的惡行。陳桂林以惡行善,林祿和以善行惡。
陳桂林發現了真相想救人時,寡不敵眾幾被活埋。他猜到了“尊者”的身份,挖開號稱埋葬林祿和的墳墓棺材,果見是空的。他明白了這個“尊者”,就是他在尋找的社會第二害林祿和。
我覺得很不舒服的一段就是這里:他回到會館,對著一眾信徒宣布了教主的罪犯身份,警告信徒們迷途知返,離開此地,否則概殺勿論。當他開始數數的時候,一些還沒穿上會服的淺資格信徒跑了,但一半穿會服的資深信眾始終留著,并在目睹教主已被擊斃,陳桂林還在挨個擊斃信徒時,仍然中魔似的不離場并繼續高唱他們的神曲,直到最后一人也被擊斃。看到這里我很不舒服,殺人總不好吧?
但也許,這是個象征手法?殺死林祿和,是陳桂林以惡制惡;信眾面露迷幻而死,是他們為供養了惡所付的代價?除掉偽善,要連滋養偽善的土壤一并去除?此處善即是惡,惡即是善?
這個穿插交替的邏輯,真繞。
至此,陳桂林讓自己罪更當誅。但他的目的就是要當周處,最后除掉他自己。雖然他此時已經知道自己完全健康,原來去自首的動機基礎已不存在,但他現在是全新的陳桂林了,是英雄周處,他不會選擇茍活。
他相當戲虐的把除掉自己的權力交給了司法,既然是“除害”,當然不能自行了斷。而且他點名要那個曾經交手,被他傷了的警察陳灰來接受他的繳械。陳桂林這是宣告他沒被打敗,他從沒被人打敗過,能戰敗他的,只有他心中的周處。電影叫[周處除三害],確實,這第三害是周處除的。
影片最后,用了好長的篇幅描述陳桂林的自首和被處決的過程,簡直是宗教儀式了。完成了自我圓滿的陳桂林,在槍決執行墊上,面露得到升華的輕松微笑。
他的死,變成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