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詩的關系源遠流長,以至于打開流傳千年的中國書卷,迎面而來一股撲鼻的酒香。詩與酒的不解之緣,自古便有之。酒激發了詩人蘊藏在心中的靈感,是詩人創作的催化劑。都說“煙寫文章酒寫詩”,在古代,幾乎達到了無酒不成詩,逢酒必作詩的地步。
說到詩酒結合的代表首當其沖就是李白了,他既是詩仙,更是酒仙。“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參加宴會,“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申雅懷?如是不成,罰依金谷酒數”。李白桀驁不馴,豁達豪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也會有一個人獨自飲酒的閑愁,“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正是因為有了酒,才讓李白豪情萬丈、狂放不羈,總能產生奇思妙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以酒當歌的李白,在詩中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充分施展著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個人抱負與才華。
還有東坡居士,也是癡迷于酒的文豪。他甚至自己去釀酒,成為當地有名的釀酒專家。他的詩句中也大都有酒的影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氣勢磅礴,豪爽大氣,令人震撼。《江城子》中,“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酒助了他的英雄本色,豪氣沖云天。有人說,追求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酒精神的精髓所在,這何嘗不是蘇軾大文豪的內心世界呢?
另外說到詩酒文化,就不得不提東晉蘭亭“曲水流觴”之處了,它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流傳的一種游戲。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晉代貴族、會稽內史王羲之偕友人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借酒興賦詩,書圣王羲之揮毫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紅樓夢》中的詩酒文化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大觀園中的大型聚會中總少不了酒的影子,連嬌弱的林黛玉會樂得喝點燒酒助興,喝完酒后,大家一起借著酒興賞美景,吟詩作賦。想來,古代文人墨客,詩話酒、酒助詩,無酒不快活啊!
一直覺得女子和酒不太沾邊,其實古代女子喝起酒來也絲毫不讓須眉啊!譬如才女李清照,在少女時代“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酒后迷路,誤入荷塘,驚起歐鷺,多么天真無邪的畫面啊!少女時代時的李清照天真爛漫,自由自在。成年之后與夫君趙明誠相親相愛,婚后不久兩人離別,李清照只能把對丈夫的思念化作淚千行的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無盡的相思之苦,只能借酒消愁。晚年的李清照,歷經喪夫之痛,憂國之傷,“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借酒消愁,愁更愁,詩與酒是她宣泄的工具,也是她精神的寄托。
酒是詩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題材,喜悅開懷時,暢飲抒發情懷;無聊時,以酒派遣苦悶;愁苦時,借酒消愁;憤懣時,以酒抒憤;思念愛人時,以酒表達閨怨相思之苦。
在歷史的浩瀚海洋中,這些詩作里浸潤著裊裊酒香,這些或憂傷或喜悅或豪情萬丈的詩詞,正如陳年酒釀,隨著歲月的更替,歷久彌香,令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