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沒有比手機更能作為這個時代的符號了。
如果說兩百年前的倫敦,人們會想到教堂的大銅鐘在潮濕的空氣中嗡嗡作響,如果說21世紀的中國,恐怕就是智能機了吧。反正現在的手機也越做越像。
想象我們子孫談論我們時候的樣子吧,噢!智能機!老古董。或者,當他們讀到教科書上對我們的介紹,發現我們竟然多數通過網絡了解社會,于是催生許多鍵盤俠,發現我們許多人下班之后只是躲在床上,通過手機和別人連接,他們會怎么評價這個時代呢?可悲的人類!還是,這標志著某個新世紀的開始,而置身其中的人們卻渾然不覺?
但是,就像倫敦的鐘聲,讓人聯想到城市的興起,聯想到以教堂為中心的構建模式,聯想到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樣,智能手機又能讓人聯想到什么呢?之所以說是中國的智能手機,是因為通過網絡,我發現國外的許多人都不用這么“先進”的手機設備,他們依然能豐富多彩的活著,似乎只有中國才對網絡有著狂熱的情感和依賴,洪水般的app浪潮,四處涌動著互聯網+的模式。人們把大量真實的時間,投入虛擬的生活中。
可是鐘聲好歹展示著某種規律,過一個或三個小時,它就敲一下,提醒人們太陽運動的法則,但智能機呢?也許是我不夠了解它,才會有這樣的妄論,感應屏的技術,指紋識別技術,觸控技術,芯片技術,哦!就是電路技術,也統統與我無關,我既不知道它們的原理,也不知道它們的發展路程,所以我就自然不知道它們能代表和反應什么。我只能從每天鬧鐘固定響起的時間,判斷出最近的日出時間是越來越早,還是越來越遲。
熄滅屏幕,就是萬籟俱寂的夜晚,我只能從書中,聽到貓頭鷹的召喚。